字好书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

时间: 2025-05-10 07:44:14

诗句

之调水符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44:14

原文展示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取水符号的怀疑和对取水人的警惕。古人常常用符号来辨别水的来源,但如今我已对此不再信任,只关注符号的存在与否。常常担心取水的人会智胜符号的伪装,最终多虑却无用,只能长叹一声。

注释

  • 爱玉女洞: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可能与水源相关。
  • :指的是用以标识水源的符号。
  • 淄渑:古代地名,因水质不同而被古人用以辨水。
  • 皎若鹤与凫:比喻水的清澈,像白鹤和野鸭一样可辨别。
  • 弃置为长吁:表明对此事的无奈和失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风格清新、豪放。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人心的失望,尤其是在物质利益面前,人们容易失去诚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水符”的描绘,揭示了人情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古人用符号来保证水源的真实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信任遭遇了质疑。诗人对现在取水人的不信任,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思考。在追求物质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被侵蚀,诗人无奈地感叹,尽管自己再怎么警惕,依然无法完全避免被欺骗。这首诗不仅是对水源的思考,更是对人心和社会风俗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之调水符欺谩久成俗”:讲述了水符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其中可能隐藏着欺骗。
    • “关市有契繻”:指在交易中常用契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在南山下取水的人也会使用符号,表面上看似公正。
    • “古人辨淄渑”:古人通过水源的辨别来确保水质。
    • “皎若鹤与凫”:比喻水的纯净和可辨识性。
    •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如今对水符的信任已不复存在,只关注符号的存在。
    •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担忧取水者会在符号之外做文章。
    •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尽管再多防范,最终也无济于事,令人长叹。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的清澈比作鹤与凫,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信任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物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

意象分析

  • :象征纯洁和信任,但在诗中却成了怀疑的对象。
  • :代表着古老的信任机制,暗示信任的缺失。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诗中提到的“水符”主要用于: A. 装饰 B. 辨别水源 C. 记录交易 D. 祈福
  • 填空题: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__的担忧。

  • 判断题: 诗人对取水符的态度是完全信任的。 (对/错)

答案

  1. B
  2. 人心与社会风气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表达对社会和人心的看法时,苏轼更为忧虑,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哭柏岩和尚 寄远 荒斋 登楼 送僧归太白山 下第 对菊 风蝉 客思 游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白衣天使 言字旁的字 幽埏 旡字旁的字 釒字旁的字 傀儡登场 龟足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黑漆皮灯 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字旁的字 玉琴 坎子 避处 面冷言横 包含翟的词语有哪些 釆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