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4:14
《王中父哀词(并叙)》 (此处省略原文)
在仁宗年间,通过科举考试的考生共有十五人,其中我苏轼也在其中。与我同榜的还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父等,共九人。后来经过十五年,我在密州为王中父哀悼时,得知子飞、长文和令举都已去世。又过了八年,我从黄州迁居汝海,偶遇王中父的儿子沇之,在京口我们相对而泣。现在这十五人中,只有我、安道和家弟仍然在世,真是令人悲伤。于是我再次写下这首诗,以寄托对沇之的情感,当时沇之也因罪被贬,家于钱塘。生活的困苦不仅与前人相比,连生存的希望都如同束缚的稻草。子达或许早已无后顾之忧,而我却衰老,无法再梦中畅谈。已知毅豹已去世,但尚不清楚荆凡的生死。可笑的是,东坡这个愚钝的老人,竟然还记得那刻舟留痕的往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尤其以豪放、洒脱著称。他的诗词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王中父哀词》是在苏轼为王中父哀悼时所作,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回忆昔日的同窗,感叹生死离别,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王中父哀词》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王中父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死无常的无奈。诗的开头以历史背景引出,列举了与他同时期的许多考生,营造出一种昔日辉煌的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同窗好友渐渐离世,留下的只有他与安道。此时的哀悼不仅是对王中父的,也是对逝去岁月的感慨。诗中,苏轼通过与沇之的相遇,进一步深化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反思。整体来看,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友人离去的无奈与悲伤,表现了苏轼的深情厚谊与哲理思考。
《王中父哀词》的作者是?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十五人”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刻舟痕”主要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