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王中父哀词(并叙)

《王中父哀词(并叙)》

时间: 2025-05-07 22:34:14

诗句

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父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

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父于密州,作诗吊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

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与中父之子沇之相遇于京口,相持而泣,则十五人者独三人存耳,盖安道及轼与家弟而已,呜呼悲夫。

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时沇之亦以罪谪,家于钱塘云。

生刍不独比前人,束藁端能废谢鲲。

子达想无身后念,吾衰不复梦中论。

已知毅豹为均死,未识荆凡定孰存。

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4:14

原文展示

《王中父哀词(并叙)》 (此处省略原文)

白话文翻译

在仁宗年间,通过科举考试的考生共有十五人,其中我苏轼也在其中。与我同榜的还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父等,共九人。后来经过十五年,我在密州为王中父哀悼时,得知子飞、长文和令举都已去世。又过了八年,我从黄州迁居汝海,偶遇王中父的儿子沇之,在京口我们相对而泣。现在这十五人中,只有我、安道和家弟仍然在世,真是令人悲伤。于是我再次写下这首诗,以寄托对沇之的情感,当时沇之也因罪被贬,家于钱塘。生活的困苦不仅与前人相比,连生存的希望都如同束缚的稻草。子达或许早已无后顾之忧,而我却衰老,无法再梦中畅谈。已知毅豹已去世,但尚不清楚荆凡的生死。可笑的是,东坡这个愚钝的老人,竟然还记得那刻舟留痕的往事。

注释

  • 仁宗朝:指宋仁宗时期,苏轼生活的时代。
  • 制策:科举考试中的策论。
  • 沇之:王中父的儿子,王中父的名字未曾提及。
  • 子飞、长文、令举:与苏轼同榜的其他考生的名字。
  • 量移:指迁居,苏轼从黄州迁移到汝海。
  • 刻舟痕:比喻对过去的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尤其以豪放、洒脱著称。他的诗词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王中父哀词》是在苏轼为王中父哀悼时所作,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回忆昔日的同窗,感叹生死离别,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王中父哀词》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王中父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死无常的无奈。诗的开头以历史背景引出,列举了与他同时期的许多考生,营造出一种昔日辉煌的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同窗好友渐渐离世,留下的只有他与安道。此时的哀悼不仅是对王中父的,也是对逝去岁月的感慨。诗中,苏轼通过与沇之的相遇,进一步深化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的反思。整体来看,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友人离去的无奈与悲伤,表现了苏轼的深情厚谊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开头点出时代背景,强调通过科举考试的考生人数。
  2. 轼忝冒时:苏轼自谦地说自己是其中之一。
  3. 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父于密州:时间推进,苏轼回忆自己为王中父哀悼的情景。
  4. 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得知昔日同窗已经去世,增加了悲伤的情绪。
  5. 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在哀悼的同时,苏轼决定写诗寄托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生存的困苦比作束缚的稻草,形象而生动。
  • 回忆:通过回忆昔日同窗,突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意象分析

  • 生死:生与死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友谊:昔日同窗的情谊,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珍贵。
  • 时光:时间的流逝,代表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中父哀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陶渊明
  2.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十五人”是指什么?

    • A. 诗人
    • B. 考生
    • C. 官员
    • D. 学者
  3. 诗中提到的“刻舟痕”主要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过去的记忆
    • C. 生命的无常
    • D. 大自然

答案

  1. C. 苏轼
  2. B. 考生
  3. B. 过去的记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另一篇著名作品,展现其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 《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是苏轼的作品,展现其豪情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两者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苏轼更侧重于对友情和生命无常的思索,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强调及时行乐的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日毂金钲赤 水调歌头·来复迈七日 水调歌头 灵宝县赏牡丹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中秋夕,风雨中渡长江,过徐州乃见月 水调歌头 中秋独酌,用东坡韵 水调歌头·形胜视京兆 水调歌头 庚辰六月,游玉华谷,回过少姨庙 水调歌头·戏为人题醉钟馗 水调歌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深雠大恨 鄙谬 宿夕 韋字旁的字 志高气扬 吕安题凤 水字旁的字 使功不如使过 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齿字旁的字 常奥 巾字旁的字 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黹字旁的字 包含箫的成语 钻尖仰高 遗音余韵 钵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