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时间: 2025-05-10 09:59:56

诗句

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59:56

原文展示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
与薛八同往,谓予独迷方。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白话文翻译

在云门寺的西面六七里处,听说符公的兰若最为幽静。
我与薛八一起去,觉得我自己也迷失在这片山林中。
结交的朋友有松树和柏树,问道的地方是兰若。
小溪虽然小得像船,但怪石常常惊动马儿。
我所居住的地方最为幽绝,住在这里的人都是静者。
云雾环绕着座位的角落,天空的云彩落在台阶下。
那些高人又何曾听见,尘世的念头早已舍弃。
四禅合一,真如境界,一切都是虚妄。
愿意接受甘露的滋润,喜得和风的洒落。
依托在山门之下,谁能效仿丘墟呢?

注释

  • 云门寺:指的是一个寺庙的名称,象征着宁静与修行的地方。
  • 兰若:指的是隐居的地方,通常指寺庙或道观。
  • 薛八:可能是诗人友人的名字,代表与诗人共同追求隐逸生活的伙伴。
  • 四禅:佛教中的四种禅定境界,象征着深刻的内心修行。
  • 甘露:指佛教中象征智慧与恩惠的甘露,寓意精神的滋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闻名,常歌颂山水之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时期,正值唐代盛世,社会相对安定,诗人向往山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诗中描绘的云门寺和兰若,体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云门寺的幽静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云门寺西六七里”引入了地点,而“闻符公兰若最幽”则揭示了这片宁静之地的独特魅力。孟浩然与友人薛八的同行,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采用了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与人类情感的交融。小溪、怪石、松柏等自然元素不仅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明。在“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一句中,诗人似乎达到了心灵的解脱,摆脱了世俗的烦恼。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隐居者的内心世界。孟浩然通过对自然与内心的描绘,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出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点明地点,传达出对幽静环境的向往。
    • “与薛八同往,谓予独迷方”:与友同行,暗示对隐逸生活的迷恋。
    •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通过自然意象,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描写自然景象,展现出环境的独特性。
    •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突显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
    •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以云与天空的意象,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表达对世俗烦恼的放弃,达到内心的平静。
    •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强调佛教思想,探讨真实与虚幻的关系。
    •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表达对精神滋养的渴望,向往和风的恩泽。
    •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结尾反映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小溪劣容舟”)、拟人(“怪石屡惊马”)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意象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他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探讨真实与虚幻的关系,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云门寺:象征宁静的修行之地。
  • 兰若:隐居的理想场所,代表内心的宁静。
  • 松柏:象征坚韧与长青,寓意友谊的长久。
  • 小溪、怪石:自然景象,代表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甘露:象征精神的滋养,寓意对智慧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兰若”指的是什么? a) 一个地方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d) 一位高人

  2. 诗人的朋友薛八是指: a) 诗人的兄弟
    b) 一位隐士
    c) 诗人的同伴
    d) 一位高僧

  3. 诗中“尘念都已舍”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追求名利
    b) 追求宁静
    c) 追求财富
    d) 追求权力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和《云门寺西六七里》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王维的作品更加突出秋夜的恬静,而孟浩然则表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安宁。两者都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孟浩然的诗歌比较研究》
  • 《唐代诗人的隐逸思想》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南丰先生挽词二首 其一 和魏衍闻莺 赠王聿修商子常 山口阻风 夜句三首 大风 和王子安至日三首 丞相温公挽词三首 巨野二首 其二 和黄充出游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燔燎 槁骨腐肉 见字旁的字 遥遥华胄 米字旁的字 羊说 食字旁的字 广字头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稼穑艰难 凿龟数策 阻险 认息 百花争妍 鼓字旁的字 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衔玉贾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