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1:36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欃枪初疑附,直为饥所驱。
酸寒仰鼻息,飞走受指呼。
边臣失驾驭,积渐骄灌夫。
一朝怒螳臂,跳踉何其愚。
李陵出偏师,毙之如拉枯。
零落残部曲,相与奉杨姑。
去为鞑行省,蟠据兖郸区。
其子少而黠,亦颇涉猎书。
耻父污国史,讳人呼逆雏。
拜表举全齐,献之王会图。
遂救东隅失,许称南面孤。
功名虽不终,忠孝焉可诬。
不知战场内,曾有庙貌无。
吾尝草二麻,何处陈束刍。
初时以为武器可以依附,实际上是被饥饿驱使。
感到酸冷只能仰着鼻子喘气,飞奔而去听从指挥的呼喊。
边疆的臣子失去了驾驭,渐渐变得骄傲自满。
一朝愤怒而举起螳臂,跳动着何其愚蠢。
李陵出征偏师,杀敌如同拔草般容易。
零落的残部与我一起奉迎杨姑。
前往成为鞑子的行省,盘踞在兖郸地区。
他的儿子年轻而机灵,也颇有读书的兴趣。
耻于父亲污辱国史,讳言他是逆贼的孩子。
拜表举全齐,献给王者的图谋。
于是拯救了东隅的损失,愿意称作南面之孤。
虽然功名未能长久,忠孝却不可污蔑。
不知战场之中,曾经有庙貌的存在。
我曾经种过两麻,何处能陈列束刍?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德舜,号月溪,宋代著名诗人,与陆游等人齐名。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及战争场面,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与背叛、功名与忠孝的思考。
《杂兴》是一首反映战争与忠诚的诗歌,刘克庄通过对边疆将士的描写,展现了对国家和家族的责任感和忠诚。诗中前半部分通过对士兵困境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后半部分则通过李陵的故事反映了忠孝与名誉的矛盾。
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欃枪初疑附”象征着初入战场的迷茫与无助;“飞走受指呼”则表现了在战场上的被动与无奈。诗人用“愚”字形容那些盲目冲动的行为,显示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饱满。尽管功名未能长久,但忠孝之心却是不可抹灭的,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忠诚与背叛、功名与责任的主题,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测试:
刘克庄的《杂兴》主要探讨了哪两个主题?
李陵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