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4:35
原文展示:
人生孰非梦,梦里见庐山。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人生中谁不是在梦中,梦中见到了庐山。如果明白了本来就没有梦,那又何曾有过往来。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是在他思考人生虚幻与现实之间关系时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与梦境界限的思考。可能是在某个夜晚,作者在梦中见到庐山,醒来后对梦境与现实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人生与梦境,探讨了存在的本质。首句“人生孰非梦”直接点出了人生的虚幻性,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第二句“梦里见庐山”则是在这个梦境的框架下,加入了具体的景象——庐山,使得这个梦更加生动和具体。后两句“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提出了如果认识到本来就没有梦,那么一切的往来和经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对人生本质的追问,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庐山”位于哪个省? A. 江西省 B. 湖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诗中的“孰非梦”是什么意思? A. 谁不是梦 B. 谁是梦 C. 谁在做梦 D. 谁梦见了
诗的最后一句“何曾有往还”表达了什么? A. 表达了往来的频繁 B. 表达了往来的重要性 C. 表达了往来的虚幻性 D. 表达了往来的实际性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