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昔苏先生游庐山诗云平日怀真赏神游杳霭间如

《昔苏先生游庐山诗云平日怀真赏神游杳霭间如》

时间: 2025-05-01 01:24:35

诗句

人生孰非梦,梦里见庐山。

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4:35

原文展示:

人生孰非梦,梦里见庐山。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人生中谁不是在梦中,梦中见到了庐山。如果明白了本来就没有梦,那又何曾有过往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孰非梦:谁不是梦。
  • 庐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位于江西省。
  • 了元无梦:明白了本来就没有梦。
  • 往还:往来,指人与事物的交流或旅行。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及的“庐山”可能让人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其中苏轼也有关于庐山的描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是在他思考人生虚幻与现实之间关系时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与梦境界限的思考。可能是在某个夜晚,作者在梦中见到庐山,醒来后对梦境与现实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人生与梦境,探讨了存在的本质。首句“人生孰非梦”直接点出了人生的虚幻性,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第二句“梦里见庐山”则是在这个梦境的框架下,加入了具体的景象——庐山,使得这个梦更加生动和具体。后两句“若了元无梦,何曾有往还”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提出了如果认识到本来就没有梦,那么一切的往来和经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对人生本质的追问,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人生孰非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问题,将人生比作梦,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 第二句“梦里见庐山”:在梦境的框架下,加入了具体的景象,使得梦境更加生动。
  • 第三句“若了元无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如果认识到本来就没有梦,那么一切的经历又有什么意义?
  • 第四句“何曾有往还”: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思考,指出如果认识到梦的虚幻,那么一切的往来和经历都失去了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虚幻性。
  • 反问:通过反问“何曾有往还”,加强了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生的虚幻性和存在的本质,通过对比梦境与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作为具体的梦境景象,增加了梦境的真实感,同时也可能象征着理想或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庐山”位于哪个省? A. 江西省 B. 湖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2. 诗中的“孰非梦”是什么意思? A. 谁不是梦 B. 谁是梦 C. 谁在做梦 D. 谁梦见了

  3. 诗的最后一句“何曾有往还”表达了什么? A. 表达了往来的频繁 B. 表达了往来的重要性 C. 表达了往来的虚幻性 D. 表达了往来的实际性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涉及庐山,可以比较两位诗人对庐山的不同感受和表达。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昔苏先生游庐山诗云平日怀真赏神游杳霭间如》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比较两位诗人在表达对庐山感受时的不同手法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诗作,可以与张耒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查询

沧浪峡(一作储嗣宗诗) 玉真公主山居 荥阳马氏二子 献高使君大酺作 秦中守岁 奉酬张五丈垂赠 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 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 重寄虬上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鼪鼬之径 贵敬 儿字旁的字 戈字旁的字 岁腊 朋党之争 食三 包含椟的成语 髟字旁的字 油煎火辣 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辰字旁的字 极重不反 花枝招颭 露出马脚 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春训 寸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