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0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2:16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城隅静女谁人见。
先生日夜歌彤管。
谁识蔡姬贤。
江南顾彦先。
先生那久困。
汤沐须名郡。
惟有谢夫人。
从来见拟伦。
在城边的幽静处,谁能见到那位女子呢?
她的老师日夜弹奏着红色的管乐。
谁能识得蔡姬的贤淑呢?
江南的顾彦又是谁呢?
老师您为何如此困顿?
如沐浴的汤水,须要名声显赫的郡邑。
唯有谢夫人,
自古以来就与众不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尤其擅长词。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的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流寓他乡,思乡之情和对才女的赞美渗透在作品中。诗中描绘的安静女子,可能是他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索的词作。诗中以“城隅静女”开头,直接引出一位安静的女子,仿佛在问世人,谁能见到她的美丽与才华。这种对女子的描绘,既是对女性美德的赞美,也暗含了对时代背景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先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音乐生涯,流露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才华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蔡姬”和“江南顾彦”,不仅是对古代贤淑女子的认可,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他们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延续与精神的追求。最后一句“惟有谢夫人”,则将目光回归,强调了一位女性的独特与卓越,暗示着她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女性的欣赏、对才华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其艺术表现手法精炼,情感真挚,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女性美德和才华的赞美,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艺术与名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苏轼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女性的深情厚谊。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在字面上表现出诗的主题,也在文化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对女性与才华的重视。
诗词测试:
诗中的“静女”象征着什么?
“先生日夜歌彤管”中的“彤管”指的是什么?
“谁识蔡姬贤”中的蔡姬是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但苏轼更侧重于文化与才华的传承,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在表达方式上,苏轼使用了更多的历史典故,而李清照则用生活化的细节来激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