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时间: 2025-05-07 18:02:16

诗句

城隅静女谁人见。

先生日夜歌彤管。

谁识蔡姬贤。

江南顾彦先。

先生那久困。

汤沐须名郡。

惟有谢夫人。

从来见拟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2:16

原文展示: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
城隅静女谁人见。
先生日夜歌彤管。
谁识蔡姬贤。
江南顾彦先。
先生那久困。
汤沐须名郡。
惟有谢夫人。
从来见拟伦。

白话文翻译:

在城边的幽静处,谁能见到那位女子呢?
她的老师日夜弹奏着红色的管乐。
谁能识得蔡姬的贤淑呢?
江南的顾彦又是谁呢?
老师您为何如此困顿?
如沐浴的汤水,须要名声显赫的郡邑。
唯有谢夫人,
自古以来就与众不同。

注释:

字词注释:

  • 静女:指安静的女子,可能是指才女或贤淑之人。
  • 先生:指老师或有才华的人。
  • 彤管:红色的乐器,用于弹奏音乐。
  • 蔡姬:古代著名的才女,代表贤良淑德的女性。
  • 江南:中国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 顾彦:一个具体的人名,可能是指某位文人。
  • 汤沐:指洗浴,象征清洁和名声的需要。
  • 谢夫人:指谢道韫,古代才女,以才华闻名。

典故解析:

  • 蔡姬:出自《诗经》,是一位著名的才女,这里用以象征贤良淑德的女性。
  • 谢夫人:指谢道韫,是东晋时期的才女,以其诗才和风采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尤其擅长词。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的晚年,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流寓他乡,思乡之情和对才女的赞美渗透在作品中。诗中描绘的安静女子,可能是他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菩萨蛮·城隅静女谁人见》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索的词作。诗中以“城隅静女”开头,直接引出一位安静的女子,仿佛在问世人,谁能见到她的美丽与才华。这种对女子的描绘,既是对女性美德的赞美,也暗含了对时代背景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先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音乐生涯,流露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才华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蔡姬”和“江南顾彦”,不仅是对古代贤淑女子的认可,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他们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延续与精神的追求。最后一句“惟有谢夫人”,则将目光回归,强调了一位女性的独特与卓越,暗示着她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女性的欣赏、对才华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其艺术表现手法精炼,情感真挚,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隅静女谁人见:从开头的提问引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对安静女子的探寻。
  2. 先生日夜歌彤管:描述了一位音乐家的辛勤与执着,呈现出对艺术的热爱。
  3. 谁识蔡姬贤:提到蔡姬,暗示对才女的赞美,质问世人对才华的认知。
  4. 江南顾彦先:引入另一位文化人物,扩展了对文化传承的探讨。
  5. 先生那久困:表达对老师困境的关心,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6. 汤沐须名郡:隐喻对声望的追求,反映了社会对名声的重视。
  7. 惟有谢夫人:最后的点题,强调一位杰出女性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如“汤沐”隐喻对声名的需要,提升了诗的深度。
  • 提问: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女性美德和才华的赞美,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艺术与名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苏轼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女性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女:象征才华与美德。
  • 彤管:代表音乐与艺术。
  • 蔡姬:古代贤女的象征。
  • 谢夫人:独特而杰出的女性形象。

这些意象不仅在字面上表现出诗的主题,也在文化层面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对女性与才华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静女”象征着什么?

    • A. 安静的环境
    • B. 有才华的女子
    • C. 传统女性
  2. “先生日夜歌彤管”中的“彤管”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饮品
    • C. 一种服装
  3. “谁识蔡姬贤”中的蔡姬是指?

    • A. 苏轼的朋友
    • B. 古代的才女
    • C. 一个地名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苏轼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但苏轼更侧重于文化与才华的传承,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在表达方式上,苏轼使用了更多的历史典故,而李清照则用生活化的细节来激发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的艺术:苏轼与李清照》

相关查询

和虞部韦郎中寻杨驸马不遇 海上怀华中旧游寄郑县刘少府造、渭南王少府崟 题玉潭 送李宾客荆南迎亲 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 伤春赠远 得柳员外书封寄近诗书中兼报新主行营兵马因代书戏答 答李滁州见寄 答皇甫十六侍御北归留别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年器 先字旁的字 云树遥隔 民以食为本 吁唏 志况 舌字旁的字 人无有千日好,花无有百日红 厂字头的字 包含渲的词语有哪些 择交而友 閠字旁的字 鬼字旁的字 富堪敌国 使心用幸 报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