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1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10:33
原文展示:
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一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
白话文翻译:
夕阳斜照在寂静的角落,才发现空中竟然浮尘。
微风轻轻吹动着周围的每一个细节,谁会相信我已经忘却了自己的存在。
我微笑着问我的孩子,你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
从我来到海南这个地方,四周幽静,孤独无邻。
我像那缺了一角的明月,只有晨星陪伴。
这条路本该如此,不应该怨恨他人。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和陶杂诗十一首》是苏轼在遭受政治打压、被贬海南时创作的。此时的他面临孤独与失落,但又试图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诗歌鉴赏:
此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体验与思考。开篇的“斜日照孤隙”描绘了夕阳的余晖照射在静谧的角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随后的“始知空有尘”则通过细腻的观察,表现出即使在静谧中,尘世的烦扰依然存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微风动众窍”中,微风成为引发思考的契机,诗人似乎在问询周围的事物,探寻自我存在的意义。他与“儿子”的对话,既是对亲情的反思,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
接下来的“幽绝无四邻”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状态,诗人位于海南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四周没有邻人,让他更加感受到内心的孤寂。最后两句“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通过明月与晨星的意象,表现出诗人虽孤独但依然保持对光明的向往,表明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在表达孤独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在于孤独与自省,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清醒与理智的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斜日照孤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宁静
C. 兴奋
诗人提到的“幽绝无四邻”是指什么?
A. 人生的选择
B. 孤独的环境
C. 家庭的温暖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抱怨他人
B. 对孤独的思考与反省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都涉及对自然与内心的探索,但苏轼的诗在孤独中更强调内心的自省,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享受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