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5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58:03
九州逢连雨,萧萧稳送秋。
龙公无乃倦,客子不胜愁。
云气昏城壁,钟声咽寺楼。
年年授衣节,牢落向他州。
在这连绵的秋雨中,遍及九州,萧萧的雨声稳稳地送走了秋天。龙公(指天帝或龙神)似乎也感到疲倦,而我这位客子则满怀愁苦。云雾笼罩着城墙,钟声在寺楼中低沉而哽咽。每年衣被的节日,依然只能寄往他乡。
陈与义(约 1090-1137),字承胤,号白雪山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个人情感,是南宋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身处战乱之中,身为游子,思乡之情愈发显得浓烈。时值秋季,连绵的雨水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连雨书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以“九州逢连雨”引入,展现了一幅广阔的自然画面,雨水的纷飞与秋天的萧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第二句中的“龙公无乃倦”,不仅是对天帝的疑问,也是对自然力量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连绵秋雨带来的无尽疲惫。
接下来的“云气昏城壁,钟声咽寺楼”,通过对城市和寺庙的描绘,增添了诗的沉重感。云雾笼罩,钟声低沉,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最后一句“年年授衣节,牢落向他州”,更是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助,无法与家乡的人共度节日,寄托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融汇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让我们体会到那份深沉的愁苦与思念。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感慨、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宋代文人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与感慨。
诗中“龙公”指代什么?
“云气昏城壁”中的“昏”字最可能表达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授衣节”是指什么节日?
与杜甫《春望》相比较,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但《连雨书事》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春望》则显得更为宏大,体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