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0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08:44
夜过舒尧文戏作
作者:苏轼 〔宋代〕
先生堂上霜月苦,
弟子读书喧两庑。
推门入室书纵横,
蜡纸灯笼晃云母。
先生骨清少眠卧,
长夜默坐数更鼓。
耐寒石砚欲生冰,
得火铜瓶如过雨。
郎君欲出先自赞,
坐客敛衽谁敢侮。
明朝阮籍过阿戎,
应作羲之羡怀祖。
夜深了,舒尧文在教室里,寒冷的霜月让人感到苦楚;弟子们在两旁的书房里喧哗读书。推门走进室内,书本散乱,蜡纸灯笼在微风中晃动。老师身体清瘦,少有安睡,长夜默默地坐着,听着更鼓一声声地敲响。寒冷的石砚像是要结冰,而铜瓶里的火焰如同倾盆大雨。郎君想要出门,先自我赞美,坐着的客人们也收敛衣襟,谁敢轻视?明天阮籍要去阿戎那里,想必会让羲之感到羡慕和怀念。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散文和词作风格多样,被誉为“词宗”。其作品多描写自然、人生哲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寒冷的季节,描绘了他与学生们在寒夜读书的情景,表达了对知识与师道的重视。
《夜过舒尧文戏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寒冷夜晚的读书场景,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和求知的氛围。诗中“霜月苦”开篇点明了季节的寒冷,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反衬出读书的艰辛与不易。接着,诗人描绘了弟子们喧哗读书的生动场景,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的氛围。
“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这一句通过视觉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书籍散落一地的情景,灯笼的摇晃则暗示了夜的漫长和学习的坚持。接下来描述老师的形象,“先生骨清少眠卧”,具体展现了老师的清瘦与疲惫,传达出对知识传授的无私奉献。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寒冷却充满求知欲的环境,老师与弟子们的默契配合和长夜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学问的尊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手法,如“蜡纸灯笼晃云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灯光的微弱与夜的静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敬意,体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霜月”指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D. 春天
“蜡纸灯笼晃云母”中“云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矿石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D. 一种工具
诗中“郎君欲出先自赞”指的是谁?
A. 老师
B. 弟子
C. 坐客
D. 阮籍
答案:1. C 2. A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