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8:00
书黁公诗后(并叙) ——苏轼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宗祥言其异事甚多。作是诗以识之。黁公本名清戒,俗谓之戒和尚云。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皆云似达摩,只履还天竺。壁间余清诗,字势颇拔俗。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
在加禄镇南边二十五里处的许店,我在逆旅祁宗祥家休息。墙上有一幅纸上题着诗:“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我只是高声询问,却得不到回应,恼怒之下踏破了苍苔的颜色。后来得知这首诗是滏水的僧人宝黁所作。宗祥告诉我,这位狂僧已经一百三十岁,死于熙宁十年,死后仍有人见到他。宗祥说他有很多奇异的事情。我写下这首诗来纪念他。黁公本名清戒,俗称戒和尚。黁公在未成道之前,曾经往返于淮山曲,寿命已逾两甲子,气度压过众多尊宿。但可惜在这个浊恶的世道中,他不屑与龙象争斗。我未能及时见到他,惆怅地只好望着他的空遗踪。霜白的头颅隐藏着白毫,锁骨埋藏于青玉之中。大家都说他像达摩,但只穿着单薄的履子回到天竺。墙上的清诗,字形十分超脱俗气。他吟唱的五字偈语,洗净了凡人的眼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信等作品极具影响力,尤其擅长于描写自然和表达个人情感。苏轼的创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观察,情感真挚而深刻。
这首诗写于苏轼途经加禄镇时,借用对黁公的追忆,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与感慨。黁公在世时的传奇故事和他所代表的超脱精神,令苏轼感到惋惜与敬佩,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黁公的回忆,展现了一个高僧的传奇人生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诗中描绘的“满院秋光浓欲滴”与“老僧倚杖青松侧”的画面,不仅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和谐,也隐喻了黁公的淡泊明志与高洁品格。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黁公的长寿与智慧,表达了对他“不屑龙象蹴”的叹息,显示出对当世喧嚣的厌倦与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敬仰,体现了苏轼作为士人的理想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望。通过对黁公的描绘,诗人不仅在缅怀一位高僧,更是在反思自己的处境与人生,表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与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黁公的追忆,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对世俗浮华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与内心的孤独。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老僧”指的是哪位高僧?
诗中提到的“满院秋光浓欲滴”用来形容什么?
苏轼对黁公的态度是怎样的?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苏轼的《书黁公诗后》更侧重于对高僧的追忆与精神的追求,而白居易则更注重于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