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3:45
应天长慢 秋蛩
王易 〔清代〕
蝉吹暮歇,蛙鼓夜沉,嘈嘈犹在庭角。
渐透晚来霜讯,空阶正萧索。
无人处,声共作。
便吟到客愁无著。
尚依旧,月细风尖,冷淡篱落。
心绪倍前恶,检点离怀,呼汝共斟酌。
不是夜床无梦,才眠又惊觉。
三更尽,吟渐弱。
隐残壁绣苔斑剥。
寺钟醒,曙破鸦啼,馀韵依约。
傍晚时分,蝉声渐渐停歇,蛙声在夜幕中沉寂,庭角的嘈杂声依然在耳边萦绕。
渐渐地,晚霜的消息透过,空荡的台阶显得格外萧索。
无人处,声音与我共鸣。
我吟唱着,愁苦却无处寄托。
一切依旧,月光细微,风轻轻拂过,冷清的篱笆落在眼前。
心情比之前更显得恶劣,整理着离愁,呼唤你来共饮。
并非夜里床上无梦,才睡着又惊醒。
三更时分,吟唱渐渐微弱。
隐约的残壁上,绣花的苔藓斑驳剥落。
寺钟响起,黎明时分乌鸦啼鸣,余韵依然萦绕心头。
作者介绍:王易,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清代文人的情感与境遇。其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季,时值暮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纠葛。
这首《应天长慢 秋蛩》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又充满思绪的夜晚。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感受到自然界的声响与内心的孤寂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开头通过蝉和蛙的声音引入,给人以浓厚的秋意,接着“无人处,声共作”一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人不仅在自然中找寻共鸣,也在自我情感的沉淀中感受到了愁苦。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心绪逐渐展露。月光、风声、篱落的冷淡,构成了一幅清冷的秋景图,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对往昔的回忆。最后几句,诗人以“寺钟醒,曙破鸦啼”结束,象征着新的一天的来临,尽管心中仍有余韵未消,但生活依然要继续。这种对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秋夜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蝉”与“蛙”分别代表什么季节?
诗人是在何时感到愁苦的?
诗中提到的“寺钟”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