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2:39
齐楚诸生俨鞸绅,人人愿得出君门。
衔枚勇锐惊初合,弃甲须臾讶许奔。
细读未辞灯损目,久留终厌棘为藩。
定应亲刈翘中楚,把卷喧呼半夜言。
老年従事忝南京,海内交游尚记名。
怯见广场心力破,厌看细字眼花生。
新科未暇通三尺,旧曲惟知有六茎。
空忆倚楼秋雨霁,与君看遍洛阳城。
这首诗描绘了齐国和楚国的学子们身着长袍,个个渴望能考中进士。虽然怀着勇气和锐气,但在初次会试中却感到惊讶和不安。细细阅读书卷,虽然灯光刺眼,眼睛也因此受了损伤,但久留不去又感到厌倦。想必是要亲自去割除心中杂念,半夜读书时的喧哗声也令人心烦。年纪渐长,身处南京,交游网络尚有名声。见到广场就感到心力交瘁,厌倦了看细小的字迹。新科考试未能专心应对,旧曲只能记得六根竹竿。唯有怀念那倚楼时的秋雨晴天,与你一起游览洛阳城。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诗词、散文、议论文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本诗作于作者与友人徐沂的通信中,表达了对科举考试的感慨以及对往昔求学时光的怀念。诗中体现了士子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学业艰难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绘士子在科举考试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首联以“齐楚诸生”开启,设定了一个广泛的背景,显示出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考试的紧张与压力,尤其是“衔枚勇锐惊初合,弃甲须臾讶许奔”,生动地表达了士子在初次会试中的震惊与不安,既有激情也有脆弱。
诗中提到的“细读未辞灯损目”,不仅反映了读书的辛劳,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的无奈。后面的“老年従事忝南京”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身的变化,感受到年少时的热情与追求逐渐被现实的压力所消磨。
最后两句“空忆倚楼秋雨霁,与君看遍洛阳城”更是展现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眷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严谨的结构安排,展现了古代士子对理想的追逐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展现了古代士子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学业艰难的无奈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苏辙作为士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中提到的“齐楚诸生”是指哪个朝代的学子?
“细读未辞灯损目”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哪个城市?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与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古代士子对考试与理想的追求,以及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细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