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03
四皓二首 其二
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全诗翻译:
秦国驱逐九州之人,知道如何运用权谋。
重利诱惑众人,确实懂得如何聚集秦民。
这四位老者颓然坐在这里,仿佛与千载的灵魂相交。
在商山中采摘芝草,平视汉朝与秦朝。
灵珠埋藏在泥沙中,时光景象无法混淆。
道德虽然隐退世外,余风仍回归至尊。
嫡系后代一朝正统,留侯果然知晓这些话。
出处只在于礼仪,废兴又怎能长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重视实用主义,提倡诗歌的社会性,作品多以政治、历史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时期,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道德理想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
王安石的《四皓二首 其二》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哲理性吸引了众多读者。全诗通过对秦朝与汉朝的对比,突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开篇描绘了秦朝的强权与对百姓的压迫,展现了权谋与利益的勾结。四位老者的形象则呈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一种清醒与独立。
在描述商山采芝的意象时,王安石进一步强调了隐逸与高洁的理想,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批判。诗中“灵珠在泥沙”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道德被世俗尘埃淹没的无奈,然而“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又让人感受到道德的永恒与重要。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且具反思性,王安石通过历史的镜子,揭示了人性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对当下政治环境的关切跃然纸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历史中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强调了道德理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秦驱九州逃”中的“逃”字指什么?
A. 离开
B. 追赶
C. 逃避
“采芝商山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依恋权力
B. 向往隐逸
C. 对历史的无奈
“灵珠在泥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喻?
A. 道德的纯洁
B. 权力的腐败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王安石更注重历史的沉淀与道德的反思,而李白则倾向于个人的情感表达与豪放的精神。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