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宿无可上人房

《宿无可上人房》

时间: 2025-04-24 07:03:44

诗句

偶来人境外,何处染嚣尘。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03:44

原文展示

宿无可上人房
偶来人境外,何处染嚣尘。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

白话文翻译

我偶然来到人世之外的地方,哪里能不沾染喧嚣的尘世呢?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栖息在林下,像僧人一样安度我的余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宿:停留,住宿。
  • 无可上人房:没有可供上人(指高人、隐士等)居住的房屋。
  • 境外:指人世之外的地方,远离尘嚣。
  • :沾染。
  • 嚣尘:喧嚣的尘世。
  • 倘许:如果允许。
  • 栖林下:在树林下栖息。
  • 僧中老此身:像僧人一样度过我的余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僧”是指道教或佛教的修行者,常常隐居于山林中,以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隐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反映了诗人对喧嚣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40年-约812年),字惟忠,唐代诗人,生于今河南。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戴叔伦的作品在当时受到赞誉,多以咏怀、咏物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那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许多文人因厌倦官场纷争而向往隐居生活。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宿无可上人房》是一首表达隐逸情怀的诗。诗的开头,诗人以“偶来人境外”引入,表现出一种无意之中的发现,似乎是在逃避现实的喧嚣,来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境地。接着,诗人提出了“何处染嚣尘”的疑问,暗示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难以找到一处真正安宁的地方。这里的“嚣尘”不仅指外在环境的喧嚣,更是内心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接下来的“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则展现了诗人的理想生活状态。他渴望在森林中栖息,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像僧人一样淡泊名利、安详自在。这样的愿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隐逸情怀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来人境外:无意中来到人世之外,暗示诗人的心境。
  2. 何处染嚣尘:反问句,表达对尘世喧嚣的困惑和厌倦。
  3. 倘许栖林下:如果有可能的话,想在林中栖息。
  4. 僧中老此身:愿意像僧人一样安度余生,体现了诗人的隐逸愿望。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何处染嚣尘”反映内心的无奈与困惑。
  • 对比:将喧嚣的尘世与宁静的林间生活进行对比,突显隐逸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喧嚣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境:指人世间的纷扰和俗世。
  • 林下:象征着宁静、自然的栖息地。
  • :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人境”指的是: A. 自然环境
    B. 喧嚣的都市
    C. 远离尘世的地方
    D. 诗人的家乡

  2. 诗人希望能在什么地方栖息? A. 高楼大厦
    B. 林下
    C. 河边
    D. 市集

  3. “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愿望? A. 追求名利
    B. 希望安然度日
    C. 渴望旅行
    D. 参与政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戴叔伦的这首诗更强调对世俗的厌倦,而王维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传达隐逸的安宁感。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美学》

相关查询

送李季良北归 五言答李师尚 别山诗 送僧绎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送李丞使宣州 寓言 仙女台(得仙字) 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效曹刘体 重联句一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胼胝之劳 追根究底 披毛索靥 穴宝盖的字 羊字旁的字 卜字旁的字 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油绢 八字旁的字 败兴而归 其奈我何 欠字旁的字 希世之才 共济世业 头盔 纳言士 惩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