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1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15:42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
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
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园中有只驯良的白鹤,我想叫它过来,却坐在一旁不动。
鹤面露难色,侧目看我,难道想要和我像鸽子一般亲近吗?
我生存得如同寄居者,孤独而无依,身材瘦弱如同三尺长的腿。
俯身啄食一点点东西就足够了,何必以自己的身心来取悦它呢?
我把它赶上堂前站着片刻,投喂它些饼干,它却视若无睹。
突然一声长鸣,它便飞下去,进难退易,我还不如它呢。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常以生活体验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鹤叹》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由的思考。诗中通过与鹤的互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借鹤的姿态传达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鹤叹》是一首通过与鹤的相处,反映作者对人生的沉思与对自由的渴望的作品。诗的开头,苏轼描绘了园中驯良的鹤,想要呼唤却又坐在一旁,体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心情。鹤的“难色”和侧目而视,仿佛在拒绝与诗人建立更深的联系,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
接着,苏轼通过自身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他以“良畸孤”形容自己,暗示自己的一生如同寄生于世,缺乏归属感。诗中的鹤在觅食时的“俯啄”与投喂的饼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尽管鹤的鸣叫声响起,它却选择了离去,让诗人感受到进退的无奈。
整首诗采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鹤的驯良与拒绝、诗人的孤独与渴望,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但又疏离的画面。诗人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流露出对自我处境的深刻反思,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自由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鹤叹》的作者是?
A. 杜甫
B. 苏轼
C. 李白
D. 白居易
诗中鹤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A. 热情回应
B. 侧目难色
C. 无视诗人
D. 飞走
诗人用“我生如寄良畸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自信
D. 满足
可以将苏轼的《鹤叹》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独自对待自然的态度,但苏轼更多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隔阂,而李白则表达了对孤独的自我陶醉与乐观情绪。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