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2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20:22
石鼻城
作者: 苏轼 〔宋代〕
平时战国今无在,
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人従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
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
道边修竹水潺潺。
平时的战国时期早已不存在,
路上的征夫们也显得不再忙碌。
北方的客人初次来到这里,
蜀地的人们从此送走了残山。
我独自穿行在朦胧的暗月之中,
愁苦地渡过奔腾的河流,苍茫一片。
渐渐地进入西南的风景,
路边的修竹伴着潺潺的流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石鼻城》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西南地区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迁徙的感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苏轼的作品更显得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
这首《石鼻城》展现了苏轼对蜀地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开头几句通过对“战国”的提及,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诗中的“陌上征夫自不闲”则生动地反映了当下的宁静与繁忙之间的对比,极具画面感。
随着诗意的深入,北方的客人初来乍到,面临着陌生的环境,感受到蜀地的人情和地理特征。诗人通过“独穿暗月朦胧里”的细腻描写,渲染了一种孤独和愁苦的氛围,表现出对生活境遇的深思。
接下来的“渐入西南风景变”则展现了诗人从紧张的内心状态逐渐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路边的修竹和潺潺流水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隐喻了生命的韧性与希望。整首诗在描写中融入了情感,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描绘蜀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北客”指的是哪个方向的人?
填空题:诗中提到“道边修竹水潺潺”,这一句主要描绘了____的自然景观。
判断题:诗中“平时战国今无在”表达了对过去历史的怀念。(对/错)
对比苏轼的《石鼻城》和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者在风格上的差异。苏轼更注重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沉淀,而李白则更多展现豪放的个性与对美酒的赞美。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石鼻城》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