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4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49:05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
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
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坐在蒲团上,两膝交叠;竹几旁边,双肘支撑。
这里的道路我已经熟悉,直通向无何有之乡。
身心都不再感知,呼吸宁静且悠久。
睡眠如同一条本无的蛇,何必用钩子和手去捕捉?
神思凝聚,似乎是在夜里打坐,身体却感到如同醉酒般舒适。
我这一生有定数,富贵终将耗尽,剩下的只是空余的寿命。
干枯的杨树不再开花,肥沃的泽地也回归衰败。
有人说我这是觉醒,万物来临却不再执着。
也有人说我现在正做梦,其实我心中从未污垢。
非梦也非觉,请问那位希夷的老者。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作品风格多变,涵盖了各种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的晚年,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身处困境之中,常常以诗词表达内心的感悟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透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现实的超脱。
《午窗坐睡》是一首反映苏轼内心宁静与人生哲理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简单的生活场景为起点,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他描绘了坐在蒲团上、双肘支撑竹几的闲适状态,仿佛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与世无争。接下来,通过“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表达他对生活的熟悉与对无常的领悟。
诗中“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体现了他在这种宁静中感受到的安宁与持久的宁静。接着,苏轼通过“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的比喻,表达了对虚无的理解,暗示着对世俗执念的放下。
整首诗在哲思与禅意的交融中,反映了苏轼对于生命的深刻洞察与超然态度,展示了他在困境中所保持的内心宁静与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述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反映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接受与对自然和内心的和谐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蒲团”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坐垫
C. 一种乐器
答案:B
诗中“睡蛇本亦无”的意思是什么?
A. 有蛇存在
B. 生命虚无
C. 需要捕捉
答案:B
苏轼对生命的态度是什么?
A. 强烈执着
B. 超然淡泊
C. 恐惧未来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午窗坐睡》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超脱,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思,后者则强调田园生活的简单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