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3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32:04
听琴
作者:张乔 〔唐代〕
清月转瑶轸,弄中湘水寒。
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
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
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
清澈的月光照耀着瑶琴,湘江的水在轻轻摇曳中显得格外冰冷。
能让坐在这里的客人,默默地对视而不言。
静谧的环境让我心中感到恐惧,似乎鬼神会突然出现;
又因风雨的余威而心中忐忑不安。
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岭上的高峰,何时才能再过洞庭湖听琴声。
本诗中涉及的“鬼神”典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洞庭”则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吟咏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许多文人情怀。
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文人们常在月下、湖边吟咏,享受生活的闲适与宁静,同时也反映出对超自然的思考。
《听琴》是一首通过音乐和自然景象展现内心情感的诗作。开头“清月转瑶轸”描绘了在月光下弹琴的场景,月光洒落在清澈的瑶琴上,增添了一份宁静与高雅。这种意象不仅表现了音乐的美好,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接着“弄中湘水寒”,湘江的水在音乐的伴随下显得格外寒冷,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氛围。此处的“寒”不仅是水的温度,更象征着一种孤独和内心的凉意。
“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一句,表现了听琴者之间的默契与心灵的交流,尽管没有言语,但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共鸣,这种情感的传递让人倍感温暖。
然而,接下来的“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则转变了气氛,诗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浮现出来。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表达了对归属的渴望,诗人希望能回到熟悉的地方,继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通过对比静谧与恐惧,展现了人对自然、音乐和内心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清月转瑶轸中的“瑶轸”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舞蹈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花卉
诗中“静恐鬼神出”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恐惧
C. 兴奋
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在最后两句中表现为何?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音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