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2:2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29:52
咏古
西秦攻赵急,求齐救斯须。
为质要长安,割爱其忍诸。
唾面待朝臣,强谏亦奚如。
触詟愿言见,太后盛气需。
谢病艰疾走,顾乃徐步趋。
娓娓询食饮,不和色自无。
怜息请黑衣,亦爱少子乎。
得间遂进辩,用爱非区区。
始言送燕后,乃计久远图。
长安宜有托,惑解为约车。
策士诚足奇,赵后终非愚。
匪石设固拒,口舌终难孚。
尽信不如无,史然况其馀。
这首诗描述了西秦对赵国的急攻,赵国急需齐国的援救。为了保住长安,必须割舍对亲人的爱。面对朝臣的谏言,作者感到无奈而无助。太后态度强硬,不愿意听取劝告。即使因病而无法行动,作者仍然缓缓走向前去。与他人交谈时,气氛并不和谐。对黑衣人(即使者)表示怜悯,是不是也在关心自己的儿子呢?在这个时机,作者适时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并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最初提到要送燕国的使者回去,实际上是为了长远的计策。长安应当有依托,迷惑的原因在于是否能达成约定。谋士的才能确实非凡,赵国的后宫也并非愚笨。不是石头般坚固的拒绝,口舌之争终究难以说服。尽信书本不如无书,历史的教训更是如此。
作者介绍:弘历(康熙帝之孙,雍正帝),生于1678年,卒于1735年,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弘历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倡导诗词创作,是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明对权力斗争和国家存亡的关心。
《咏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政治思考的古诗,作者通过回顾西秦攻赵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朝廷内斗的描绘,展现出深厚的政治智慧与对人心的洞察。前半部分描写了西秦对赵国的威胁与求援的迫切,表现出一种紧迫感与无奈,而后半部分则流露出对权力游戏的无力与反思。诗中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令读者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复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国家存亡的关注和对权力斗争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长安宜有托"中“托”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黑衣”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