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十八日潮

《十八日潮》

时间: 2025-05-10 12:42:34

诗句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2:42:34

原文展示:

《十八日潮》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壮丽的景观就在今天结束,水神又怎么知道这迟来的潮水呢?
海浪愿意随着山的起伏而翻滚,风帆长久地与旅客一起飘荡摇摆。

注释:

字词注释:

  • 壮观: 壮丽的景象。
  • 水伯: 指水神,是对水的拟人化称呼。
  • 晚潮: 指较晚到来的潮水。
  • 海浪: 大海的波浪。
  • 俯仰: 指山的高低起伏。
  • 飘摇: 摇摆不定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水伯: 在古代神话中,水神被称为“水伯”,象征着对水的控制与影响。
  • 潮水: 古代文人常以潮水的涨落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095),字公辅,号梅溪,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十八日潮》创作于宋代,正值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感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之际。潮水的涨落在诗中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时光的变迁及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十八日潮》通过描绘潮水在特定时节的变化,强调了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开篇“壮观”二字,既表现出自然界的宏伟,也暗示着人们对这种壮丽景观的赞叹和珍惜。诗中提到的“水伯”,则是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接下来的“海浪肯随山俯仰”一语,展示了海与山的互动,暗示着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最后一句“风帆长共客飘摇”,则表达了诗人对游子在外漂泊生活的同情与理解,呈现出一种孤独而又坚强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动感的潮水,又有静谧的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诗人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年壮观尽今朝”:一年四季的美景在今天达到顶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 “水伯何知故晚潮”:水神并不知晓潮水的到来是迟到的,体现了自然的无情与人事的渺小。
  • “海浪肯随山俯仰”:海浪愿意随着山的高低起伏而变化,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风帆长共客飘摇”:风帆与旅客共同在海上漂泊,传达出一种孤独而自由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水神称为“水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潮水与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海浪: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幻。
  • 风帆:象征漂泊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伯”指的是谁?

    • A. 水神
    • B. 渔夫
    • C. 山神
    • D. 人类
  2. 诗中提到的“壮观”指的是?

    • A. 一年的所有美景
    • B. 一座山
    • C. 一片海
    • D. 一条河
  3. “风帆长共客飘摇”中,风帆与谁一起漂泊?

    • A. 渔夫
    • B. 旅客
    • C. 船员
    • D. 诗人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十八日潮》更多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时间的流逝,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见雪 秋怀 十二 素梅五十八首 其三十三 自感 沽亭道中 其一 赵千里夜潮图 山中杂兴 十七 素梅 四一 今朝 次韵答樊山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手结尾的成语 门字框的字 頁字旁的字 单衣 田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议计 隋珠和玉 重气徇命 埋名 酉字旁的字 因陃就寡 镂心呕血 注官 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精明能干 四海承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