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3:38
戍旗青草接榆关,
雨里并州四月寒。
谁会凭阑潜忍泪,
不胜天际似江干。
这首诗描绘了在榆关戍楼旁,青草与戍旗相接的景象,春雨中并州在四月依然寒冷。站在栏杆旁的人,谁能忍住心中的泪水,无法承受那如江水般的忧伤与思念。
古代边塞诗常通过自然景物、战争场景来表达作者的豪情和思乡之苦。榆关是边疆的重要关口,诗人通过戍楼和青草的描写,传达了对战士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韩偓,字君平,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战争、思乡等主题,风格苍凉而深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边疆局势动荡,诗人身处并州,目睹战士们的离别与无奈,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并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的寒冷和士兵的孤独。首句“戍旗青草接榆关”将读者带入一个边疆的场景,戍楼、青草的结合,既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又隐含了战士的艰辛与责任。接下来的“雨里并州四月寒”则进一步增强了气氛的沉重,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并州却依然寒冷,暗示着战事未平和人心的惶恐。
第三句“谁会凭阑潜忍泪”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伤,诗人站在栏杆旁,眼泪在心中潜藏,无法释怀。最后一句通过“不胜天际似江干”,将内心的忧伤与大自然的浩瀚结合,进一步升华了情感的深度,如同江水般无穷无尽,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整首诗情感真挚,景象与情感交融,既表现了边疆战士的无奈与思乡之情,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性的脆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边塞的寒冷与内心的思念,表达了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乱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动荡的历史背景。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榆关”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山西
B) 新疆
C) 四川
D) 浙江
“潜忍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无奈与悲伤
C) 愤怒
D) 希望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对仗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思乡的情感,但更加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而韩偓的《并州》则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