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7:49
依韵酬谢尊师见赠二首(师欲调举)
作者: 齐己 〔唐代〕
南国搜奇久,偏伤杜甫坟。
重来经汉浦,又去入嵩云。
旧别人稀见,新朝事渐闻。
莫将高尚迹,闲处傲明君。
岳顶休高卧,荆门访掩扉。
新诗遗我别,旧约与谁归。
贤路曾无滞,良时肯自违。
明年窥日窟,仙桂露霏微。
我在南方寻奇已有很久,却偏偏感到伤感的是杜甫的坟墓。
再次经过汉水的渡口,又要进入嵩山的云雾中。
老朋友很少见到,新时代的事情渐渐传闻。
不要把高尚的名迹,闲置在这里来傲视那些明君。
在岳顶上休息,不要高卧,去荆门拜访,门扉又被掩上。
新诗给我留下了别离的遗憾,旧日的约定又将归谁?
贤者的道路曾没有阻滞,良好的时光又怎会轻易违背?
明年我将窥探日月的窟穴,仙桂的露水轻轻飘落。
齐己(708年-780年),字景初,号匡山,晚号青原,唐代诗人,生于今浙江。齐己以其出色的诗歌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当时著称,主要创作以律诗和绝句为主。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齐己与尊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之际,表达了他对师长的感激与敬重,同时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思索与期待。诗中提及的杜甫坟,反映出齐己对历史与人文情感的关注。
齐己的《依韵酬谢尊师见赠二首(师欲调举)》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意象的诗作。整首诗通过南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友人、师长的敬仰。诗的开头,南国的“搜奇”与“伤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在追求奇异美好的同时,也无法忘却历史的沉重,尤其是对杜甫的怀念。
在诗中,诗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稀少相遇与新朝事物的渐渐传闻,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接着,诗人以“莫将高尚迹”告诫自己和他人,不应因成就而自得,而应谦逊待人,尤其是对那些明君。
后半部分,诗人用“岳顶高卧”与“荆门访掩扉”象征一种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新旧诗词的对比,表现出对朋友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明年窥日窟,仙桂露霏微”则展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信心。
整首诗在抒情中融合了对友人的思念,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齐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歌才华。
南国搜奇久,偏伤杜甫坟。
表达诗人长期在南国寻求奇迹,却感到对历史人物杜甫的悲伤。
重来经汉浦,又去入嵩云。
描述再一次经过汉水的渡口,然后进入嵩山的云雾,象征着旅途的继续与人生的探索。
旧别人稀见,新朝事渐闻。
反映出旧友难得相见,新事物逐渐被人所知,表现出时光的变迁与人事的变化。
莫将高尚迹,闲处傲明君。
提醒自己不要因成就而自得,应该谦逊对待那些有明识的人。
岳顶休高卧,荆门访掩扉。
表达对高远的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
新诗遗我别,旧约与谁归。
通过新旧诗作的对比,表现出对旧友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贤路曾无滞,良时肯自违。
反映出人生道路的顺畅与时光的宝贵,同时提醒自己要珍惜良机。
明年窥日窟,仙桂露霏微。
最后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象征着追求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决心。
整首诗围绕着对师长的感激、对历史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齐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齐己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元代
诗中提到的“杜甫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怀念
B. 高兴
C. 忽视
“明年窥日窟”中的“日窟”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目标
B. 现实与无奈
C. 历史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