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4:46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间事物的理解与思考。烈火炽热,嗡嗡的小蝇则显得微不足道。火并不会因为是真玉而变得温暖,苍蝇也不会去叮咬冰块。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彼此之间的影响是有限的。人们常说仇恨会导致死亡,因此有了惩罚。但对于淫乱之事的惩罚,也许是可以的,但在道义上并未得到广泛的施行。就像蝉鸣和小鸟互相争鸣,却无法与大鹏比翼高飞。应当放下这些琐事,去追求更远大的理想。怎能沉浸在尘世的纷争中,去回报微小的怨恨?为何要让自己痛苦,吞下悲伤却依然抚胸叹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的中年时期,当时他对社会的种种现象充满思考,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受颇深,诗中反映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比火与蝇、真玉与冰,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诗人用火的炽热和小蝇的微小来比喻事物的不同层次,进一步强调即使是珍贵的真玉也不一定能承受火焰的热度,而小蝇也无法影响冰的清冷。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物性,还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古人云“怨报死”,指的是世俗中的复仇心理,而诗人则认为这种心理的惩罚并不具备普遍性。他批判了人们沉迷于琐事和小恩怨的行为,提倡应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令人反思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远大志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复仇心态,倡导放下小恩怨,以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社会的思考。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炎炎者”指的是什么?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怨报死”是指人们因怨恨而追求的复仇行为。 (对/错)
填空题:诗人认为应追求“____”,而非沉溺于琐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