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2:3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2:33:53
权德舆的《诫言》原文如下:
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出来的事情可能并未实现,前贤对此并不欣赏。虽然心中有无限的想法,但因此而不轻易言说。
“前哲”指的是古代的圣贤,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此诗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立言与行的重视,提醒人们在表达之前应先考虑实际行动的必要性。
作者介绍:权德舆(约743年—约805年),唐代诗人,字景明,号少庵,曾任职于翰林院,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赞誉。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一个强调道德自律和言行一致的时代,反映出作者对言辞的思考与对自我约束的提倡。
《诫言》作为一首古诗,短小精悍,蕴含的哲理却深刻。它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言语和行为应当相辅相成,空口无凭的言辞是无效的。诗中“前哲所不取”的提法,强调了古人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体现了道德的自律与责任感。权德舆通过“方寸虽浩然”的描述,表达了内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然而他选择“因之三缄口”,则是对这种思想的节制与自我约束,反映了成熟的心态与对世事的深刻理解。
在此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言语的审慎态度,也揭示了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之间的矛盾与困惑。通过对“言”和“行”的思考,权德舆引导我们反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做到言行一致,如何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主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此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言”和“行”的对比,强调了言语与实际行动的不一致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旨在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应谨慎,反映出作者对道德自律的重视。
诗词测试:
《诫言》中提到的“前哲”主要指的是哪个群体?
诗中“因之三缄口”表达了什么态度?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权德舆的《诫言》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更为豪放的个性,而杜甫的《春望》则透出忧国忧民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各有千秋,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