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见独知宗朝议见贻之什

《次韵见独知宗朝议见贻之什》

时间: 2025-04-26 06:35:02

诗句

遥遥幽人居,宛在苍林间。

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

臞仙厌山寂,按竹俯人寰。

面会良独少,语酣遂忘还。

岂无纷华地,心事了不关。

诗成若鸣琴,志在水与山。

郡看陌上尘,工作颔下班。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5:02

原文展示:

遥遥幽人居,宛在苍林间。
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
臞仙厌山寂,按竹俯人寰。
面会良独少,语酣遂忘还。
岂无纷华地,心事了不关。
诗成若鸣琴,志在水与山。
郡看陌上尘,工作颔下班。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

白话文翻译:

遥远的隐士居住在苍翠的林间,
霜华在清秋时节停驻,
风吹动着树叶,昼间显得格外悠闲。
瘦弱的仙人厌倦了山中的寂静,
俯身按着竹子,遥望人间的生活。
相见的机会实在太少,
畅快的谈话使人忘记了归还的时间。
难道没有繁华热闹之地吗?
心中却对这些毫不在意。
诗成时如同琴声悠扬,
志向寄托于山水之间。
看着城郊尘土飞扬,
辛勤的工作又何尝不如在闲暇中享受?
不如对着茶碗,
听着泉水潺潺地煮沸。

注释:

  • 幽人:隐士,隐居者。
  • 霜华:指秋天的霜,带有清冷的美感。
  • 臞仙:瘦弱的仙人,形容隐士的生活状态。
  • 倦山寂:厌倦山中的寂静。
  • 良独少:指能深交的人少之又少。
  • 心事了不关:心中的事情与繁华无关。
  • 鸣琴:比喻作诗的过程,指诗成时的心境。
  • 泉罂:指盛水的器皿,通常用来煮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闲适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弥逊隐居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繁华的淡然和超然态度。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展现了其心灵的宁静和对世俗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的“遥遥幽人居”开始,便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诗人以自然景色描绘出隐居者的生活环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通过“霜华驻秋清”展现了清秋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冷静而清新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臞仙厌山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厌倦,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交流的情感。接下来,诗人提到“面会良独少”,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生活中的孤独和对友谊的渴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心中的思绪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对山水的向往和对人世繁华的无所谓。最后一句“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表现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归依。在这首诗中,李弥逊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隐士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遥遥幽人居,宛在苍林间。

    • 描述隐士的居所,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
  2. 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

    • 突出秋天的清新,风吹动的树叶更显得悠闲,体现出自然的美好。
  3. 臞仙厌山寂,按竹俯人寰。

    • 反映隐士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虽然身处宁静的山中,但对人间的向往依然存在。
  4. 面会良独少,语酣遂忘还。

    • 表达与友人相见的少之又少,畅快交流时的忘我状态。
  5. 岂无纷华地,心事了不关。

    • 指出虽然有繁华的地方,但内心却对这些毫不在意。
  6. 诗成若鸣琴,志在水与山。

    • 诗歌的创作如同琴声,心志寄托于自然的山水之间。
  7. 郡看陌上尘,工作颔下班。

    • 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无奈,人与自然的对比。
  8.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

    • 最后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享受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诗成若鸣琴”,将诗歌创作比作琴声,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霜华驻秋清,风叶喧昼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风叶喧”,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士生活,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繁华世界的超然态度,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霜华:象征清冷与美丽,代表着秋天的肃穆。
  • 臞仙:象征对孤独生活的厌倦,表现出对人世的渴望。
  • 水与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诗人的理想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弥逊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臞仙”是指:

    • A. 瘦弱的隐士
    • B. 富贵的神仙
    • C. 忧伤的诗人
    • D. 快乐的农民
  3. “何如对茗碗,泉罂煮潺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繁华热闹
    • B. 简单生活
    • C. 事业成功
    • D. 友谊深厚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弥逊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淡泊,但李弥逊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与交流的渴望,而陶渊明则更多描绘了理想中的和谐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入门》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夏日十二首 其十二 写情二首 渡洛游三乡书所见 晚春四首 赠张嘉甫 离建雄涂中 离天长寄周重实 舟行五绝 和子瞻西太一宫祠二首 久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圣驾 不易之分 风里言风里语 笠泽 入字旁的字 奔走钻营 一蹴而至 怒容满面 明耻教战 車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半开头的成语 包含轨的词语有哪些 微尘 面字旁的字 尣字旁的字 马楝子 足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