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倦夜

《倦夜》

时间: 2025-08-03 22:01:09

诗句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3 22:01:09

原文展示: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白话文翻译:

我在疲惫的枕头上,厌倦了漫漫长夜,小窗外的光线始终未能明亮。
孤独的村庄里,一只狗在吠叫,残月下只有几个人在行走。
我的鬓发早已变白,旅途中的思绪空荡荡地显得格外清醒。
荒废的园子里有知了在鸣叫,然而这虚无的织造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 :疲倦,厌倦。
  • :厌烦,厌倦。
  • 小窗:小窗户,指透光的地方。
  • 孤村:偏僻的村庄。
  • 犬吠:狗叫声。
  • 残月:即将消失的月亮。
  • 衰鬓:指衰老的鬓发。
  • 旅怀:旅途中的心情。
  • 络纬:即知了,一种昆虫,常在夏天鸣叫。
  • 虚织:空洞的编织,形容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典故解析:

  • 残月:月亮的残缺象征着孤独和不完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失落。
  • 络纬:在古诗中,知了常常象征着夏天的孤寂与无奈,暗含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千古人杰”。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变,兼具豪放和婉约,常常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孤独生活的无奈与思考,透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倦夜》以夜晚的孤寂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思索。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在长夜中无法入眠的状态,恰如其分地捕捉了人们在寂静夜晚时的孤独感。开篇“倦枕厌长夜”就直入主题,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疲惫和对黑暗的厌倦。

接下来的“小窗终未明”,则通过小窗透出的微弱光线,象征着希望的渺茫。孤村的犬吠声和残月的孤影,进一步增强了夜的静谧和孤独,同时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诗中提到的“衰鬓久已白”一句,透露出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旅途中的孤独感愈加显现。

最后的“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仿佛在问:空虚的生活究竟能编织出什么样的成果?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倦枕厌长夜:表达了诗人对漫漫长夜的厌倦,显示出他身心的疲惫。
    • 小窗终未明:小窗外的光线未能点亮心灵,象征着希望的缺失。
    • 孤村一犬吠:狗的吠叫打破了夜的宁静,突显孤独的环境。
    • 残月几人行:残月下的人影稀少,反映出孤独的生活状态。
    • 衰鬓久已白:时间的流逝让诗人感受到自身的衰老与无奈。
    • 旅怀空自清:旅途中的心情空荡荡,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
    • 荒园有络纬:荒废的园子里知了鸣叫,暗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虚织竟何成:质疑生活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慨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倦枕”比喻疲惫的状态。
    • 拟人:狗的吠叫与知了的鸣叫赋予生命,使环境更加生动。
    • 对仗:如“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形成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 倦枕:象征疲倦的心灵与身躯,体现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 小窗:象征希望与光明,但在诗中却未能照亮,暗示失落。
  • 孤村:代表孤独与寂寞的环境,强调诗人的独处感。
  • 残月:象征孤独与不完整,反映诗人内心的惆怅。
  • 衰鬓:表现岁月的流逝,揭示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 络纬: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暗示对未来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倦枕厌长夜”中的“倦”是什么意思?

    • A. 开心
    • B. 疲倦
    • C. 忧伤
  2. “孤村一犬吠”中的“犬”指的是什么动物?

    • A. 猫
    • B. 狗
    • C. 羊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思考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孤独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 诗词对比

    • 《倦夜》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皆描写了夜晚的孤独,但李白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而苏轼则更关注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送李元藻入浙三首 王兆明惠梅花诗二十首口占谢之 偶成 与彦博审知同为问梅之行到溪南仆与审知俱以 送曾季永赴道州永明尉三首 其一 送赵叔自吏部知福州四首 蕃侍舅翁衡州史君游吉阳山舅翁举往年与南涧 十一月二十三夜通夕不寐为赋梅诗且怀斯远成 同谢丈签判送赵台州至灵鹫签判丈道中有诗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熏陶成性 欠字旁的字 数课 斗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拔树搜根 簇盘 音速 迷魂汤 歹字旁的字 惟所欲为 色字旁的字 素面朝天 趁拍 包含梯的词语有哪些 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礼让为国 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