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过溪亭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过溪亭》

时间: 2025-05-02 12:06:21

诗句

身轻步隐去忘归,四柱亭前野约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6:21

原文展示:

身轻步隐去忘归,四柱亭前野约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白话文翻译:

我轻轻地走着,无意间忘记了回去的时间;在四柱亭前,轻风拂过,野草微微摇曳。
忽然领悟到,过溪时的那一抹微笑,惊动了水鸟,它们纷纷飞起,落下翠绿色的羽毛。

注释:

  • 身轻:形容步伐轻盈。
  • 步隐:行走的身影逐渐隐去。
  • 忘归: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 四柱亭:指一种建筑结构,四根柱子支撑的亭子。
  • 野约:在野外的约定或景象。
  • 忽悟:突然领悟。
  • 过溪:渡过小溪。
  • 翠毛衣:指水鸟的翠绿色羽毛。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水禽惊落翠毛衣”中的“水禽”可引申为水边生物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自然中寻找寄托,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中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溪边亭子中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开头两句通过“身轻步隐”和“忘归”,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时间的无暇顾及,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的“忽悟过溪还一笑”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瞬间领悟,似乎在一刹那间,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充满了欢愉。而最后一句“水禽惊落翠毛衣”,不仅描绘了水鸟因惊慌而起飞的场景,同时也象征着自然界中生灵的活力与灵动。这首诗以简单的叙述方式,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其哲思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身轻步隐去忘归:描绘诗人轻快的步伐,因陶醉于自然而忘记了时间。
    • 四柱亭前野约微:在亭子前,野草轻轻摆动,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幽美。
    • 忽悟过溪还一笑:突然有所领悟,流露出内心的愉悦。
    • 水禽惊落翠毛衣:水鸟因惊吓而飞起,洒落的翠羽象征着自然的生动与美丽。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水禽惊落”,赋予水禽以人的情感,增强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境上形成了和谐的对称,增添了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反省。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生命。
    • :代表着人们在自然中寻求的宁静空间。
    • 水禽: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轻步隐去忘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忧伤
    • B. 悠然
    • C. 激动
  2. “水禽惊落翠毛衣”中的“翠毛衣”指的是什么?

    • A. 水草
    • B. 水鸟的羽毛
    • C. 小溪的水
  3. 诗人在哪里领悟到过溪的微笑?

    • A. 在山顶
    • B. 在四柱亭前
    • C. 在水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有着对自然的描绘,但苏轼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唐宋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

相关查询

分题墨梅 访印老宿寺中值雪 方诸曲二首 方诸曲二首 方检详出歙研求诗 泛水曲 反招隐 多谢 端午帖子九首 端午帖子九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议刑 体贴入微 缜发 金字旁的字 万分 面字旁的字 袅袅不绝 善信 大字旁的字 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依依惜别 包含柯的词语有哪些 一言蔽之 矜纵 敲髓洒膏 业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