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7:01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作者: 项斯 〔唐代〕
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
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
湖光愁里碧,岩景梦中寒。
到后松杉月,何人共晓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顾非熊的送别之情,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感慨成就的不易。虽然进入了恩门(科举得中),但在帝都的生活却没有欢愉。湖中的景色在愁苦中显得碧绿,山岩的风景在梦中显得寒冷。来到最后的松杉与月光之下,谁能与我共同欣赏这美好的夜景呢?
作者介绍: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抒情诗。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蕴含哲理与人文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之际,许多士子为了取得功名而拼搏。诗中反映了对科举成名后的失落感及对友人的祝福与惆怅。
这首诗通过对比、意象和情感的传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诗的开头,诗人以“吟诗三十载”自述,突出了创作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而“成此一名难”则流露出对成功的感慨,尤其是在科举这一途径上,虽然取得了名声,但内心却感到空虚,体现了对名利的反思。接下来的“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表达了对于进入仕途后的孤独与失落,感受到的是对理想生活的无奈与渴望。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描绘了“湖光愁里碧”和“岩景梦中寒”,湖水和山岩的景象交织出一种愁苦与寒冷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忧虑。最后一句“何人共晓看”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诗人渴望有人能与他分享这宁静却孤寂的夜晚,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深切的情感。
总体来看,此诗既有个人的感慨,又有对友人的祝福,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传达出对功名的思考与对友情的渴望,反映了士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用多少年的时间来吟诗?
A. 十年
B. 三十年
C. 二十年
D. 四十年
诗中的“恩门”指的是什么?
A. 友谊的门
B. 科举的门
C. 家庭的门
D. 学校的门
诗中提到的“湖光”和“岩景”分别象征了什么?
A. 快乐与悲伤
B. 清澈与冷峻
C. 富贵与贫贱
D. 生与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