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7:3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38:25
原文展示: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白话文翻译:
我高步攀登到崔嵬的山顶,漫吟吟唱,惋惜这回头的路。
这座寺庙经历了多少个朝代,僧人似乎见到了梵天降临。
黄昏的烟霭与沙子交融,余晖洒满了栏杆。
我更期待能召唤到静谧的人,一声长啸向南台而去。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游头陀寺上方》写于作者游览头陀寺时,表现了对自我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在当时,山水游览和佛教文化盛行,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高步陟崔嵬”为起始,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山的壮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吟闲路惜回”,诗人表达了在闲适的环境中,内心对快节奏生活的惋惜和思考。诗中提到的“寺知何代有”,不仅反映了寺庙的历史悠久,还暗示了信仰的恒久性。接下来的“僧见梵天来”则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带有一种超然的哲思。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描绘了一幅黄昏的美丽画面,沙与霞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最后一句“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渴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享受这份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山水意象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梵天”是指哪个宗教的神?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诗人想要召唤的是什么样的人?
A. 热闹的人
B. 追求宁静的人
C. 喜欢喧嚣的人
D. 喜欢争斗的人
“高步陟崔嵬”中,“陟”字的意思是什么?
A. 下降
B. 登上
C. 休息
D. 攀爬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游头陀寺上方》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景色和追求宁静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两首诗都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意境,而项斯的诗则倾向于黄昏的宁静。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