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8:06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従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二虫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
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
君不见鷃滥堆,决起随冲风。
随风一去宿何许,逆风还落蓬蒿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遇到人时想要寻找安乐的法门,首先要询问到处的道观。
卢子(卢照邻)不必以身世自恃,盖公(曹参)本就超越了他。
我羡慕你那经过三次火焰锻炼的美玉,笑我这干枯的桑树被八只蚕围困。
我仍然喜爱大江流淌的味道,因此应当在千里之外共饮清甘。
你没见到水中的虫子和马儿,步步都逆着流水。
大江东流日夜千里,这虫子却在这里蹦跳不已。
你难道没有见到那鷃鸟堆积在一起,随着风浪起伏?
随着风一去就不知道去向何方,逆风时又会落到蓬蒿中。
这两只虫子愚蠢与聪明都无法估量,江边的一笑却无人能够识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深受后世喜爱。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朋友子由交往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思考。在诗中,苏轼通过对比和象征,探讨了人生的安宁、磨炼与智慧。
苏轼的《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从开篇的“逢人欲觅安心法”到结尾的“江边一笑无人识”,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朋友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到的“问道庵”和“卢子”、“盖公”,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也反映了作者对道德和智慧的追求。通过“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诗人自嘲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朋友的欣赏和羡慕,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中提到的“大江”象征着人生的长河,不论身处何境,依旧可以共享同样的清甘,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淡然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最后用“二虫”作比,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也暗示了智慧与愚笨的辩证关系,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生的追求、安宁与智慧的探讨。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智慧的向往。
选择题: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卢子”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卢照邻
C. 曹操
D. 杜甫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美玉经三火”是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中“二虫”象征了愚蠢与聪明的对立关系。(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