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

《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

时间: 2025-04-27 09:50:58

诗句

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

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

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

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0:58

原文展示

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
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
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
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与顿悟的感慨。诗人认为自己因障碍深厚而得道较晚,修行根基薄弱,难以超脱尘世的纷扰。生活在浊世中,习惯了迷失的状态,自以为是的安宁。只有当他领悟到自我妄念是多么的污垢时,才开始欣喜于自己内心的清净。若想真正理解“真如”的道理,希望君能尝试法的滋味。

注释

  • :指障碍,这里特指心灵上的障碍。
  • 深闻道晚:深重的障碍使得他很晚才听闻到真理。
  • 根钝:根基愚钝,形容修行的基础不扎实。
  • 浊劫:指浑浊的世道或劫难。
  • 迷途自谓安:在迷茫的道路上,自欺欺人以为安稳。
  • 得知身垢妄: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污垢和妄想。
  • 额珠:指额头上的明珠,象征智慧和清净。
  • 真如理:佛教中的真理,指事物的本质。
  • 法味:法的滋味,指修行的体验与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独孤及,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涉及禅宗思想,风格简练而深邃。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独孤及修行的过程中,向韩郎中请教心法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身修行状态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独孤及的《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从开篇的“障深闻道晚”可以看出诗人对自身修行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对内心障碍的清醒认识。诗人以“根钝出尘难”自谦,揭示了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修行的艰难与不易。接下来的“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则描绘了在浑浊的环境中,人们常常自我安慰,沉浸于虚幻的安宁之中。

而“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则是一个转折,诗人终于意识到内心的污垢和妄想,开始感受到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对内心真相的领悟。最后一句“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则传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渴望,呼唤他人一同品味修行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从迷茫到觉醒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佛理的追求和对内心清净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障深闻道晚:障碍深重,导致听到真理的时间晚。
    2. 根钝出尘难:根基薄弱,脱离世俗的难度增加。
    3. 浊劫相从惯:在浑浊的环境中习惯了迷失。
    4. 迷途自谓安:在迷途上自我安慰,认为安稳。
    5. 得知身垢妄:领悟到自身的妄念与污垢。
    6. 始喜额珠完:意识到内心的清净,开始感到欣喜。
    7. 欲识真如理:渴望理解事物的本质。
    8. 君尝法味看:希望他人一同品味修行的真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额珠”比喻智慧,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修行的探索,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清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心灵的烦恼与困扰。
  • 浊劫:代表世俗的纷扰和劫难。
  • :象征智慧和真理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认为自己得道晚的原因是什么? A. 生活环境
    B. 自身障碍
    C. 他人影响
    D. 对佛教的误解

  2. “欲识真如理”中的“真如理”指的是什么? A. 人生哲学
    B. 人际关系
    C. 事物的本质
    D. 社会风俗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独孤及 vs. 王维:两者都关注内心的修行与自然的结合,但独孤及更侧重于佛教哲理,而王维则融入了更多的自然意象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临江仙(晓晴) 春景 墦间 夏景 其二 松凉夏健人 寿王太守 其四 念奴娇(酬王城山) 春景 仰蜂粘落絮 秋景 天清木叶闻 月诗 摸鱼儿(和谢李同年) 归国遥(暮春遣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琐的词语有哪些 独门独户 满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族癳 东南之美 邑字旁的字 小字头的字 竞心 龙字旁的字 这埚儿 黍字旁的字 渊放 尊无二上 习结尾的成语 鱼字旁的字 听命由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