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1:15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我热爱李景伯(李德裕),他在内廷的宴会上坚持良好的规则。
君主与臣子的道德关系十分明显,天子的面容始终是和悦的。
大风来袭,清风不怕,糠秕(杂物)随风飞舞。
在大炉中熬炼五金,最终黄金自会显得珍贵。
作为忠臣真是伟大,舍去这一份责任,何处可去呢?
李德裕在唐代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忠诚受到尊重。诗中提到的“君臣道昭彰”体现了唐代政治的稳定与和谐。大炉烹五金则暗喻忠臣的价值,最终能够被识别和重用。忠臣的伟大与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思考。
贯休(约830-912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白乐天。贯休以诗歌、散文闻名,作品风格多变,常以豪放和抒怀见长。
《读唐史》创作于唐朝中后期,正值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忠臣理想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关切。
贯休的《读唐史》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臣子价值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我爱李景伯”引出,直接表达了对李德裕的喜爱与崇敬,突显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内宴执良规”进一步强调了李德裕在政务上的严谨与公正,体现了一个理想的忠臣形象。
接着,诗人描绘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指出“君臣道昭彰”,这不仅是对当时君主与臣子关系的认可,也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渴望。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天颜终熙怡”,展现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后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冶炼金属的过程,象征着忠臣的价值虽在风雨中难以显现,但终究会被人所认可。最后一句以“舍此何所之”收结,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精神的推崇与对其责任的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忠臣理想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颂扬忠臣的价值和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政治的反思,强调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对于国家和谐的重要性。
李景伯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德裕
C) 李煜
D) 李世民
诗中提到的“君臣道昭彰”主要是指什么?
A) 君主的威严
B)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C) 君主的恩宠
D) 君臣的争斗
“洪炉烹五金”中的“五金”指的是哪几种金属?
A) 金、银、铜、铁、锡
B) 金、银、铅、铜、锡
C) 金、银、铜、石、木
D) 金、银、铁、铝、锡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贯休的《读唐史》更侧重于对忠臣的赞美和理想政治的渴望,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与忧虑。两者虽风格不同,但均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