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读唐史

《读唐史》

时间: 2025-05-01 04:11:15

诗句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1:15

读唐史

原文展示: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白话文翻译:

我热爱李景伯(李德裕),他在内廷的宴会上坚持良好的规则。
君主与臣子的道德关系十分明显,天子的面容始终是和悦的。
大风来袭,清风不怕,糠秕(杂物)随风飞舞。
在大炉中熬炼五金,最终黄金自会显得珍贵。
作为忠臣真是伟大,舍去这一份责任,何处可去呢?

注释:

  • 李景伯:即李德裕,唐朝著名的宰相,因其才能和忠诚而被称道。
  • 内宴: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宴会。
  • 执良规:坚持良好的规章制度。
  • 君臣道昭彰:君主与臣子的道德关系显而易见。
  • 天颜:天子的面容,象征皇权。
  • 大簸:大风。
  • 洪炉:指大炉,象征冶炼金属的过程。
  • 五金:古代指金、银、铜、铁、锡等金属。
  • 忠臣:忠于君主的臣子。

典故解析:

李德裕在唐代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忠诚受到尊重。诗中提到的“君臣道昭彰”体现了唐代政治的稳定与和谐。大炉烹五金则暗喻忠臣的价值,最终能够被识别和重用。忠臣的伟大与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912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白乐天。贯休以诗歌、散文闻名,作品风格多变,常以豪放和抒怀见长。

创作背景:

《读唐史》创作于唐朝中后期,正值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忠臣理想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关切。

诗歌鉴赏:

贯休的《读唐史》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臣子价值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我爱李景伯”引出,直接表达了对李德裕的喜爱与崇敬,突显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内宴执良规”进一步强调了李德裕在政务上的严谨与公正,体现了一个理想的忠臣形象。

接着,诗人描绘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指出“君臣道昭彰”,这不仅是对当时君主与臣子关系的认可,也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渴望。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天颜终熙怡”,展现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后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冶炼金属的过程,象征着忠臣的价值虽在风雨中难以显现,但终究会被人所认可。最后一句以“舍此何所之”收结,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精神的推崇与对其责任的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忠臣理想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 表达了对李德裕的钦佩,强调他在朝中的职责和原则。
  2.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 赞美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得皇帝的心情始终愉悦。
  3.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 比喻自然界的风暴与人事的纷乱,暗示政治中可能出现的混乱。
  4.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 通过冶炼金属的比喻,表达忠诚的价值终会被人识别。
  5.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 反问忠臣的重要性,强调忠臣的责任与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炉烹五金”暗示忠诚者的价值。
  • 对仗:诗句工整,增强了整体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忠臣形象的描绘,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颂扬忠臣的价值和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政治的反思,强调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对于国家和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李景伯:象征忠诚与才华的典范。
  • 清风:象征理想的政治环境与和谐。
  • 洪炉与五金:代表忠诚与能力的锤炼过程,最终展现出其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景伯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德裕
    C) 李煜
    D) 李世民

  2. 诗中提到的“君臣道昭彰”主要是指什么? A) 君主的威严
    B)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C) 君主的恩宠
    D) 君臣的争斗

  3. “洪炉烹五金”中的“五金”指的是哪几种金属? A) 金、银、铜、铁、锡
    B) 金、银、铅、铜、锡
    C) 金、银、铜、石、木
    D) 金、银、铁、铝、锡

答案:

  1. B) 李德裕
  2. B)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3. A) 金、银、铜、铁、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 辛弃疾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贯休的《读唐史》更侧重于对忠臣的赞美和理想政治的渴望,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与忧虑。两者虽风格不同,但均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贯休与他的诗歌》

相关查询

奉和陆使君长源夏月游太湖(此时公权领湖州) 日曜上人还润州 南楼望月 酬别襄阳诗僧少微 送陈秀才赴举 送沈秀才之闽中 送顾道士游洞庭山 买药歌送杨山人 酬乌程杨明府华将赴渭北对月见怀 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犁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嵬的词语有哪些 田字旁的字 劲骨丰肌 韩潮苏海 赖精 姑妹 公忠体国 生字旁的字 痨嗽 亅字旁的字 奉如神明 欠字旁的字 敬同 不知甘苦 龙去鼎湖 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