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1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17:19
作者: 贯休 〔唐代〕
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
岂非玄域橐,夺得古人旗。
日月精华薄,山川气概卑。
古今吟不尽,惆怅不同时。
甫也道亦丧,孤身出蜀城。
彩毫终不撅,白雪更能轻。
命薄相如命,名齐李白名。
不知耒阳令,何以葬先生。
自然创造没有遗漏,只有杜甫的诗才应当铭记。
难道这不是在深邃的境界中,夺取了古人的旗帜吗?
日月的精华变得稀薄,山川的气概也显得卑微。
古今的吟诵无法尽述,令人惆怅的是不同的时代。
杜甫的遭遇也令人痛心,他孤身离开蜀地。
彩笔终究无法展现他的才情,白雪却更显轻盈。
命运薄弱如同相如,名声却可与李白相提并论。
不知耒阳的县令,如何能安葬这位先生。
贯休,唐代诗人,性情豪放,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此诗写于对杜甫的追忆与赞美之中,反映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贯休通过对杜甫的崇敬,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和艺术的理解。
贯休在《读《杜工部集》二首》中,深情回顾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与其个人遭遇,呈现出一种对古代诗人深切的怀念与敬仰。诗中开头便以“造化拾无遗”来强调自然的造物与杜甫诗作的独特地位,暗示杜甫的诗歌成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着,通过对“日月精华薄,山川气概卑”的描绘,表达了对现世的惋惜与对杜甫那种深厚的历史感的追思。
诗中反复提及“孤身”、“命薄”等词句,透出一种对杜甫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奈。诗的最后,贯休以“何以葬先生”作为结尾,既是对杜甫的追思,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思,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整首诗体现了贯休对杜甫的深切敬仰以及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人生孤独的感慨。
贯休的《读《杜工部集》二首》主要是对谁的怀念?
诗中提到“命薄相如命”是指?
诗的最后一句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