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6:59
酷吏列传序
作者: 司马迁 〔两汉〕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说:用政治来引导他们,用刑法来规范他们,这样百姓就会免于受到惩罚,却失去了羞耻心;用德行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就会有羞耻感,也会受到约束。老子说,上等的德行不需要标榜,因此才有真正的德行;下等的德行不会失去德行,因此才没有德行。法令条文繁多,盗贼的出现也就多了。太史公说,这话真是可信啊!法令是治理的工具,而不是治理清浊的根源。过去,天下的法律严密,但奸诈与伪善的现象依然滋生,其极致的表现就是上下相互逃避,甚至不振作。此时,官吏的治理就像救火一样,非得严酷而有力,才能胜任这个职务。那些谈论道德的人,实则是沉迷于自己的职务之中。因此说,听讼,我也是人,必定要使无讼才行。下层的士人听到这个道理便大笑,这并不是空话。汉朝兴起后,打破了旧的规矩,简化了繁琐的雕饰,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官吏治理,不至于奸诈,百姓安宁。从这点来看,问题出在上面,而不在下面。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史记的作者。他以严谨的历史态度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
本序文出现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反映了司马迁对当时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思考,特别是对法治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酷吏列传序》不仅是对古代政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探讨。司马迁在文中通过引用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指出单靠法律而缺乏道德引导的治理是行不通的。在他看来,法律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道德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通过对比古代的政治状况,司马迁批判了当时官吏的严酷与无能,认为这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和民众的苦难。
诗中展现了司马迁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他指出繁杂的法令并不能根治社会的弊端,反而可能滋生更多的奸诈与伪善。这种观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启示后人应当在治国理政中,既重视法律的实施,也要重视道德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全诗强调了道德在治理中的重要性,批判了单靠法律而忽视道德的治理方式,提倡在治国理政中平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孔子认为应如何引导民众?
司马迁对繁多的法令持什么态度?
法令的滋章会导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