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2:07
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 其三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在易经的堂边小路上,我曾听到过赤舄的声音。
我的心虽然在画前,但我的身体却在易经中行走。
忧国的心情怎么会与长寿有关?思念亲人又怎能让我渴求生命?
应该不是永州的月亮,依然照亮着我窗前的明亮。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因其作品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杨万里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
这首诗是在悼念故人张魏公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张魏公在当时是位受人尊敬的高官,诗人通过对他生前事迹的回忆,反映出对国家和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读易堂边路”与“赤舄声”,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意境——一种与传统文化相连的历史感。在这条小路上,诗人不仅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更是在反思当下。
接下来的两句则显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心中满怀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亲人的思念,让他不得不在生命的意义上进行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全诗更显层次感。
最后一句“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通过比较将诗人的处境与永州的月亮相提并论,表明他尽管身处于与张魏公不同的环境,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故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赤舄”象征什么?
A. 高贵
B. 普通
C. 贫穷
D. 乡土
诗中的“忧国何缘寿”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家庭
B. 个人命运
C. 国家命运
D. 友谊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永州月”主要象征什么?
A. 孤独
B. 过去
C. 未来
D. 生命的光明
答案:1.A 2.C 3.D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家国情怀的关注。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蕴含着深重的历史感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