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7:23
目因见生。才为时育。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声殊雊雉。响异呦鹿。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想象屠钓。踟蹰板筑。
目光所及,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特定的时节才能得到滋养。山的边缘为何如此幽深?空谷之间又为何如此寂静?鸟鸣与雉鸣声声各异,鹿鸣声也显得特别。我何必寄托于梦中呢?宁愿等待天命的指引。想象着捕猎与钓鱼的情景,徘徊在简陋的木屋旁。
萧衍(464年-549年),字景先,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往往表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此诗作于萧衍在政治生涯的中后期,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内心的困扰,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思索。
《赠逸民诗 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美好,流露出对人世纷扰的反思。诗的开头“目因见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敏感与珍视,后面的“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则有一种向往宁静的情感。诗人借助鸟鸣与鹿鸣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最后,诗人以“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收尾,表明他更愿意依靠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理想。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选择与挣扎。
诗中“目因见生”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何为空谷”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萧衍的《赠逸民诗 四》更强调对命运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这种对比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