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赠逸民诗 四

《赠逸民诗 四》

时间: 2025-05-01 01:17:23

诗句

目因见生。

才为时育。

何为山阿。

何为空谷。

声殊雊雉。

响异呦鹿。

岂须托梦。

宁俟延卜。

想象屠钓。

踟蹰板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7:23

赠逸民诗 四

原文展示:

目因见生。才为时育。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声殊雊雉。响异呦鹿。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想象屠钓。踟蹰板筑。

白话文翻译:

目光所及,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特定的时节才能得到滋养。山的边缘为何如此幽深?空谷之间又为何如此寂静?鸟鸣与雉鸣声声各异,鹿鸣声也显得特别。我何必寄托于梦中呢?宁愿等待天命的指引。想象着捕猎与钓鱼的情景,徘徊在简陋的木屋旁。

注释:

  • 目因见生:眼睛所看到的,因而感受到生机。
  • 何为山阿:山的边缘为何如此幽暗。
  • 声殊雊雉,响异呦鹿:鸟鸣与鹿鸣声各自不同。
  • 岂须托梦:难道非得依靠梦境吗?
  • 宁俟延卜:宁愿等待天命的占卜。
  • 想象屠钓:想象着捕猎与钓鱼的情景。
  • 踟蹰板筑:在简陋的木屋旁徘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年-549年),字景先,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往往表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萧衍在政治生涯的中后期,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内心的困扰,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赠逸民诗 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美好,流露出对人世纷扰的反思。诗的开头“目因见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敏感与珍视,后面的“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则有一种向往宁静的情感。诗人借助鸟鸣与鹿鸣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最后,诗人以“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收尾,表明他更愿意依靠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理想。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目因见生:眼睛所见,意味着生机的存在。
  2. 才为时育:只有在合适的时节,生命才能成长。
  3. 何为山阿:表达对山的疑惑,暗示对深山的向往。
  4. 何为空谷:空谷的寂静引人深思,显现出一种孤独感。
  5. 声殊雊雉,响异呦鹿:鸟与鹿,声音各异,象征自然的多样性。
  6. 岂须托梦:反问,指出虚幻的梦境无用。
  7. 宁俟延卜:宁愿等待命运的指引。
  8. 想象屠钓:表现对捕猎的理想化向往。
  9. 踟蹰板筑:在简陋的住所旁徘徊,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声殊雊雉,响异呦鹿”,通过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选择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深沉。
  • :代表空灵与孤独。
  • :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鹿:自然的生命力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目因见生”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消逝
    • B. 生命的存在
    • C. 生命的困扰
    • D. 生命的追求
  2. 诗中提到的“何为空谷”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 A. 丰富的自然
    • B. 人生的孤独
    • C. 生命的繁华
    • D. 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萧衍的《赠逸民诗 四》更强调对命运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这种对比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歌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初秋寓直三首 马嵬坡 三奠子 好事近 浣溪沙 水龙吟 送崔中丞赴上都 太常引 周都运生朝时添寿王村 水调歌头 为仲方东园赋 浣溪沙 至元九年秋九月,登秋风亭观雨,赋 玉漏迟 答南乐令周干臣来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贴花 凤翥龙翔 幾字旁的字 狂游 随类相从 手无缚鸡之力 抟聚 殳字旁的字 弃之可惜 金字旁的字 无限公司 匡鼎解颐 拔节 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乌开头的成语 提土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