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陈士淳主簿举似与严庆曾主簿邓伯允仙尉同到

《陈士淳主簿举似与严庆曾主簿邓伯允仙尉同到》

时间: 2025-05-06 02:05:05

诗句

说着幽岩意已清,那堪地近一牛鸣。

尘萦俗累不容到,若见山灵烦寄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5:05

原文展示:

说着幽岩意已清,那堪地近一牛鸣。尘萦俗累不容到,若见山灵烦寄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幽静的山岩中,我的心情已经清澈宁静,然而却听到近处传来的牛鸣声,打破了这种宁静感。俗世的尘埃和繁杂的事务让我无法抵达内心的宁静。如果能够见到山中的灵气,烦恼就可以寄托在那儿。

注释:

  • 幽岩:幽静的山岩,象征着宁静和隐逸的环境。
  • 牛鸣:牛叫声,代表世俗的喧嚣和打扰。
  • 尘萦俗累:指世俗的纷扰和烦恼,意味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 山灵:山中的灵气或神灵,象征着自然的纯净和精神的寄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长庚,生于宋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以其清丽的文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在山中隐居时,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正值宋代,社会动荡与纷争,使得许多文人选择隐逸,以此逃避现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宁静与喧嚣的对比,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世俗烦扰的无奈。开头的“说着幽岩意已清”,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的山岩中独处时的清新心境,给人一种恬淡的感觉。而“那堪地近一牛鸣”一句,瞬间拉回现实,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喧嚣与烦扰,牛鸣声似乎是对宁静的直接打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无奈。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心灵寄托的渴望,表明了他希望在自然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使用“尘萦俗累”来形容世俗的繁琐,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最后一句“若见山灵烦寄声”则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山灵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象征着诗人向往的清净与自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说着幽岩意已清:在幽静的山岩中,心情已经变得清澈。
    2. 那堪地近一牛鸣:怎能忍受近处传来的牛鸣声,打破了宁静。
    3. 尘萦俗累不容到:世俗的尘埃和烦恼让我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
    4. 若见山灵烦寄声:如果能见到山中的灵气,我的烦恼就能寄托在那儿。
  • 修辞手法

    • 对比:幽静与喧嚣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拟人:山灵被赋予了能寄托烦恼的能力,强调了自然的灵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尘世烦扰的逃避,体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幽岩:象征宁静的环境。
  • 牛鸣:代表世俗生活的喧嚣。
  • 尘萦俗累:指代生活中的烦恼与琐事。
  • 山灵:象征自然的灵气和精神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长庚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牛鸣”主要象征什么? A. 宁静
    B. 烦扰
    C. 和谐
    D. 快乐

  3. “尘萦俗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人生的迷茫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更多的是与友人对饮的欢愉,而李长庚的诗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逃避,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长庚研究》

相关查询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一) 清平乐 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乌啼月 凤栖梧 雁后归(想娉婷·三之二) 雁后归(临江仙人日席上作·三之一) 摊破浣溪沙 念彩云(夜游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蓄精养锐 私恨 买籴 搅搅 而字旁的字 光恶不善 广文先生 靑字旁的字 黄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包含旦的词语有哪些 凿空立论 鹏力 吃受 断线偶戏 艸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