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40
楞伽寺 其二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天围欲尽三千界,
地险真成百二关。
不向中峰最高处,
诸君元未识庐山。
这首诗描绘了山川的壮丽与险峻,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刻理解和对他人看法的质疑。诗中指出,当天边的景色即将消失时,地势的险峻仿佛形成了重重关卡。如果不登上山峰的最高处,大家就无法真正领略到庐山的真面目。
张孝祥,字维岳,号东篱,宋代诗人,擅长词、诗,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歌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语言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楞伽寺 其二》创作于张孝祥游览庐山期间,庐山以其雄伟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庐山景色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世人认知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开头两句“天围欲尽三千界,地险真成百二关”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地的广阔与险峻,仿佛在说,只有在天地的边际,才能感受到那种无边无际的壮阔气息。这种壮观的场景不仅映衬了庐山的高大,也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难。
接下来的“诸君元未识庐山”则转向了对他人的反思,诗人质疑那些未曾亲临庐山的人对庐山的认知。他强调,只有站在高峰之上,才能真正领略庐山的全貌。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暗示了真理与认知的层次,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铿锵有力,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展现了张孝祥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以庐山为载体,探讨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认知限制,强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真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百二关”指的是什么?
A. 地势的险阻
B. 诗人的故乡
C. 其他山脉
答案:A
“诸君元未识庐山”表达了诗人对谁的质疑?
A. 自己
B. 朋友
C. 他人
答案:C
诗中用来形容自然的广阔的词是?
A. 细微
B. 三千界
C. 短暂
答案:B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楞伽寺 其二》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