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50:51
蝶粉犹酣,莺声渐老。
碧云望断鱼书杳。
连宵有梦踏莎行,
柔魂绿遍池塘草。
伫月林深,题钩石巧。
堕红糁径无人扫。
归来倦倚茜纱窗,
博山香炉馀烟袅。
在春末的时节,蝴蝶的粉色翅膀还在酣醉中飞舞,黄莺的歌声却渐渐显得苍老。
碧蓝的天空中,渔夫的书信已望断,杳无音信。
整夜的梦境中,我在草地上踏行,柔和的灵魂遍布池塘和草丛。
我伫立在深林中,月光下的钩石显得格外精巧。
落红满地的小径无人打扫。
我归来倦倚在茜色纱窗旁,博山香炉里余烟袅袅升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袁绶(约1620-约1700),字子翁,号澄江,清代诗人,兼擅词曲,风格婉约,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踏莎行 暮春》是袁绶在春末时节感怀的作品,表现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惋惜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末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交融。
这首词描绘了春末的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诗的开头以“蝶粉犹酣,莺声渐老”引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随之而来的“莺声渐老”则暗示了春天的逝去,流露出一丝惆怅。接着,诗人通过“碧云望断鱼书杳”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仿佛在诉说着在这春天的最后时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脆弱与遥远。
“连宵有梦踏莎行,柔魂绿遍池塘草”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梦幻般的美丽,诗人在春夜的梦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仿佛遍布在绿意盎然的池塘与草地上。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渴望。
后面的描写中,诗人“伫月林深,题钩石巧”,在月下静静伫立,感受自然的灵动与美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最后的“归来倦倚茜纱窗,博山香炉馀烟袅”则呈现出一种归来的疲惫与安宁,余烟袅袅升起,仿佛在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体现了清代诗歌的婉约之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末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着对生命的思索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忧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蝶粉犹酣”的意思是什么?
A. 蝴蝶飞舞
B. 蝴蝶的翅膀还在酣醉中
C. 蝴蝶已经老去
答案:B
“莺声渐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黄莺的喜爱
B. 对春天流逝的惋惜
C. 对秋天的期待
答案:B
“归来倦倚茜纱窗”中的“倦”字表示什么?
A. 高兴
B. 疲惫
C. 渴望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袁绶的《踏莎行 暮春》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袁绶偏向细腻的抒情,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壮志。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刻的感受,但情感基调各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