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点绛唇·咏风兰

《点绛唇·咏风兰》

时间: 2025-07-27 07:59:42

诗句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7:59:42

原文展示:

点绛唇·咏风兰
作者: 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白话文翻译:

这朵兰花散发着独特的幽香,没有那浓烈的色彩来催促她盛开。
如同轻盈的波浪般欲要离去,但东风却将她留住。
这花显得格外萧条,无法忍受如此深秋的萧瑟。
不如留下一缕清冷的香气,正如湘江的第一场秋雨。

注释:

  • 幽芬:幽静的芳香。
  • 浓艳:指花色鲜艳,生动而夺目。
  • 凌波:比喻花的轻盈状态,像是波浪一样。
  • 忒煞:实在是,过于。
  • 争奈:无奈、无法抗拒。
  • 湘江:指湘江流域,著名的风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95),字容若,号洮西,满洲正红旗人。清代著名词人,风格清新、婉约,常以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兰花作为高洁的象征,常被文人所喜爱。纳兰性德在诗中通过描绘兰花的孤芳自赏,表达他对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点绛唇·咏风兰》展现了纳兰性德对兰花的深情描绘,诗中通过兰花的形象,传达出孤独与清雅的情感。兰花的幽香和淡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世俗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前两句“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强调了兰花的独特与孤独,流露出一种对名花的自我安慰与自得。接下来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则借用自然界的变化,表现出兰花在秋风中挣扎的状态,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感。最后两句“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则是对生命与美的珍惜,极富诗意。整首词清新脱俗,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纳兰性德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样幽芬:强调兰花独特的香气,与众不同。
  2. 更无浓艳催开处:没有那种浓烈的色彩来催促花开,表现兰花的清雅和自持。
  3. 凌波欲去:兰花如同轻波一般,似乎想要离开。
  4. 且为东风住:东风将兰花留住,象征外界的力量。
  5. 忒煞萧疏:兰花显得过于冷清,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情感。
  6. 争奈秋如许:无奈于秋天的萧瑟,暗示生命的无常。
  7. 还留取,冷香半缕:想要留住这缕清香。
  8. 第一湘江雨:用湘江的秋雨来比喻人生的清泪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比作轻波,营造出轻盈的意象。
  • 拟人:用“欲去”、“住”来赋予兰花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高洁美的追求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孤傲的品格。
  • 东风:象征时光与外界的影响。
  • :象征生命的衰落与无常。
  • 湘江雨:象征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芬”指的是什么? A. 浓艳的花香
    B. 清淡的芳香
    C. 甜美的气味

  2. “凌波欲去”表现了什么意象? A. 花的凋零
    B. 花的轻盈
    C. 花的盛开

  3. 诗的主题是? A. 赞美繁华
    B. 感慨人生无常
    C. 描绘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1. 纳兰性德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倾向于细腻的描绘,但纳兰更倾向于自然景象,李清照则多表现个人的离愁别恨。
  2. 同题材对比:纳兰的兰花强调孤独与清雅,而苏轼的作品则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加豪放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纳兰性德词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哀马 蔡仲谋遗鲫鱼十六尾余忆在襄城时获此鱼留以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 至第四铺二首 邵考功遗鲚鱼及鲚酱 送王平甫拟离骚 送施縡秀才下第 记岁 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 读毛秘新新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丶字旁的字 云谲波诡 曲意承迎 自驾 包含磐的词语有哪些 列举 原开头的成语 見字旁的字 鸡桑 阜字旁的字 狼羊同饲 包含畅的成语 纳新吐故 王字旁的字 俯仰一世 殳字旁的字 冻寒 侧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