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1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19:45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
作者: 方干 〔唐代〕
中天坐卧见人寰,
峭石垂藤不易攀。
晴卷风雷归故壑,
夜和猿鸟锁寒山。
势横绿野苍茫外,
影落平湖潋滟间。
师在西岩最高处,
路寻之字见禅关。
在高空中坐卧,俯瞰人间景象,
峭壁上的藤条垂挂,攀爬起来很不容易。
晴天里,风和雷声卷回故乡的山谷,
夜晚与猿声和鸟鸣交织,锁住了寒冷的山林。
眼前是广阔的绿野,苍茫的天地尽收眼底,
倒影映在平湖中,波光粼粼,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大师在西岩的最高处,
沿着蜿蜒的山路寻去,才能见到禅宗的境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方干游历应天寺时,诗人被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产生了对修行和人生的思考。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诗中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和修行者的境界。开头两句描绘了高空视野下的世界,展现出诗人对人间的观察与思考。接着,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以晴天的风雷和夜晚的猿鸟声,传达出一种与世隔绝的修行氛围。
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宁静哲思,尤其是“师在西岩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禅关”一句,表达了到达高深境界需经过艰难的修行和探索。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修行之路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该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师在西岩最高处”指的是什么?
“影落平湖潋滟间”描述的是哪个景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与方干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描绘宁静的生活,而方干则强调修行的艰难与内心的探索。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