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3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4:38
《赠镜公(一作旅次钱塘)》
作者: 方干 〔唐代〕
幽独度遥夜,夜清神更闲。
高风吹越树,细露湿湖山。
月皎微吟后,钟鸣不寐间。
如教累簪组,此兴岂相关。
在幽静的夜晚独自度过漫长的时光,夜空清澈,心神愈加闲适。高风拂过越国的树木,细雨露湿润了湖山。月光皎洁,吟唱声轻柔,钟声在不眠的时刻响起。如果说这些景致让我觉得疲惫,那么这种兴致又怎能与我相关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方干,字仲宣,唐代诗人,生于南唐,卒年不详。方干以其精炼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许多文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方干旅途之中,描绘了他在钱塘的夜晚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宁静。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生的思考。
《赠镜公(一作旅次钱塘)》是一首表达孤独与自然之美的诗。诗人以幽独的状态开篇,描绘了深夜中清冷的氛围,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从“高风吹越树”到“细露湿湖山”,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夜晚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月光映照下,诗人倾诉自己的情感,通过“微吟”和“钟鸣”,表现出夜的宁静被钟声打破的矛盾心理。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虽然外界的美景和钟声影响着他的情绪,但他认为这些并不影响他的内心状态。这种对自我情感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在意象上清新脱俗,同时又富有哲理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然夜景,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夜清”说明了什么?
A. 夜晚的喧闹
B. 夜晚的宁静
C. 夜晚的黑暗
“细露湿湖山”表达了什么意象?
A. 自然的干旱
B. 自然的生机与滋润
C. 自然的枯萎
诗人认为外界的景致与自己的情感是否相关?
A. 有关
B. 无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方干的《赠镜公》都表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但王维更强调了山水的静谧和诗人的闲适,而方干则在孤独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