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照镜见白发

《照镜见白发》

时间: 2025-05-07 09:50:44

诗句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44

原文展示: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青云志向的追忆,感慨时光荏苒,白发渐生。谁能想到,在明镜中,自己的身影和影子都在互相怜惜。

注释:

  • 宿昔:指以前,往昔。
  • 青云志:指志向高远,追求卓越的理想。
  • 蹉跎:指时光的流逝和浪费。
  • 白发年:指白发苍苍的年纪,象征衰老。
  • 明镜:这里指明亮的镜子,象征自我反省。
  • 形影:指自己的身影和影子,形象的比喻。
  • 自相怜:相互怜惜,反映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季直,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任宰相,才华横溢。其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怀及对自然的深刻观察,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晚年,时光的流逝使他感慨万千,白发的出现让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志向与追求,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照镜见白发》是一首反映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首先提到“宿昔青云志”,这不仅是对青春理想的追忆,也暗示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接着“蹉跎白发年”,则显示出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白发代表着苍老与衰退,令人感到一种失落感。最后两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则通过明镜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无奈与感伤。镜子不仅是自我反省的工具,也是对自我认知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怜惜。这种感情,与古人常有的“人生如梦”的感慨相呼应,令人心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宿昔青云志:表达了对过去理想的怀念,青云志象征着高远的抱负。

  2. 蹉跎白发年:感慨时光流逝,白发的出现让人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

  3. 谁知明镜里:提到明镜,暗示自我反省,意识到个人的变化。

  4. 形影自相怜:身影与影子之间的怜惜,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比作时间的流逝,象征着衰老。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比,承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
  • 拟人:形影之间的“相怜”,赋予了无生命的影子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青春理想的追忆和对衰老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岁月流逝中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云:象征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 明镜:象征自我反省和对现实的认知。
  • 形影:象征自我与内心情感的割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九龄的“青云志”指的是什么?

    • A. 高远的志向
    • B. 年轻时的玩乐
    • C. 对金钱的追求
  2. 诗中“明镜”的含义是什么?

    • A. 反映现实
    • B. 显示美丽
    • C. 记录历史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 《静夜思》 by 李白:反映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无常。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照镜见白发》:两者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但《静夜思》更偏向于乡愁,而《照镜见白发》则集中在个人的失落与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

译文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 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相关查询

暑夜 江夏秋怀三首之一 登头陀寺峰顶庵 送张商老西上 食芡实作 忆仙姿(九之六) 清平乐(二之一) 黄埭魏氏见江亭 题海陵寓舍四首之四 河传(二之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玄字旁的字 潜润 泄泄沓沓 匸字旁的字 采光剖璞 口字旁的字 菜单 真金不怕火 包含涌的成语 韋字旁的字 沓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五鸠 远书 剥肤锥髓 四点底的字 翳桑饿人 性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