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5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9:52
客至休嫌屋打头,拄据夏屋等绸缪。
材从雪窖枯余得,土是龙堆劫后留。
岂有板升遗属国,何来蜗角峙蛮陬。
穷荒野处由来惯,瀚海应惊见蜃楼。
客人来到这里,不要嫌弃这简陋的房屋;
即便是拮据的夏屋,也有其应有的准备。
材料来源于雪窖中所剩的枯木,
泥土则是龙堆之下劫后余存的。
难道有板材的升降是留给他国的吗?
又何以蜗角般的地方屹立在蛮荒之中?
在这穷乡僻壤,原本就习以为常;
在浩瀚的海洋中,或许会惊见蜃楼的幻影。
陈法,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生哲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军台土屋落成》写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和简陋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
《军台土屋落成》是一首描绘简陋居所与生活环境的诗,诗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表达了对现状的接受与感悟。诗的开头,即以“客至休嫌屋打头”引导读者,说明这是一处并不华丽的居所,但诗人却并不介意,强调的是对生活的珍惜和对客人的礼遇。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豁达的性格与对生活的宽容。
接下来的“材从雪窖枯余得,土是龙堆劫后留”则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建房所用的材料的艰辛来源,突出了这座房屋的独特性与历史感,表达了人在逆境中生存的智慧。
而后两句“岂有板升遗属国,何来蜗角峙蛮陬”则通过疑问句式,进一步强调了这处房屋的不寻常,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质疑外界对这处简陋之地的看法。
最后的“穷荒野处由来惯,瀚海应惊见蜃楼”将视野扩大,体现了在荒野中生活的常态与对未来的憧憬,尽管身处艰辛,却依然向往更美好的境界。这种对蜃楼的幻想,象征了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全诗表达了在简陋环境中对生活的珍惜、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理想和未来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中提到的“拄据夏屋”是指什么?
“材从雪窖枯余得”中的“雪窖”指代什么地方?
“蜃楼”在诗中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