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0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04:36
湘月
作者: 陈方恪 〔清代〕
一奁晓翠,荡澄湖,十里云絮无影。
垂柳移阴,甚换却,当日眼中风景。
远岫啼眉,夭桃媚粉,还认栖香径。
兰桡去也,闲愁琐得千顷。
因到日落禅关,青帘隔溆,颤寒笳不定。
携酒重来,算此意,千古谁人消领。
燕阁春空,鸳埼草长,魂断苍烟冷。
溯风高唱,莫教宿鹭惊醒。
这首诗描绘了早晨的湖面如翠色的镜子,湖中荡漾着清波,远处十里云絮的影子似乎都消失了。垂柳的阴影轻轻移动,仿佛改变了我曾经眼中的美景。远处山峦似乎在低声啼鸣,桃花的娇艳让人心醉,依然认得那条栖息香径的路。兰舟已经离去,我的闲愁在这千顷湖面上似乎琐碎得无处不在。到了日落时分,禅房的青帘隔着湖水,传来那颤动的寒笳声不定。再次携酒而来,算算这份情意,千古以来又有谁能领会。燕阁春天空荡,鸳鸯岛上草长,灵魂在苍烟冷落中断绝。逆风高唱,切莫惊醒那栖息的白鹭。
作者介绍
陈方恪,清代诗人,字廷璋,号方恪,山西人。其诗风清丽脱俗,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湘月》创作于清代,诗中描绘了湖光山色以及诗人对往事的追忆,渗透着淡淡的忧伤与闲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宁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湘月》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的抒情诗。诗人在清晨的湖畔,借助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的前两句通过“晓翠”与“荡澄湖”的描绘,展示了清晨的宁静与清新,极具画面感。接着,作者用“垂柳移阴”来表达时间的流逝与景色的变幻,似乎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兰舟的离去,诗人内心的闲愁浮现出来,进一步强化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通过“千古谁人消领”这一句,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困惑,感觉到即使是千古流传的情感,也难以被真正理解。最后,诗人以“莫教宿鹭惊醒”结束,传达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不舍,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与对人生的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往昔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终形成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垂柳移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千古谁人消领”这句的含义是?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不包括?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方恪的《湘月》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李白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孤独感。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思念,但表现的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