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0:07
荀寅士吉射,诚乃蔽聪明。
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
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忆昔溴梁会,岂伊无诸侯。
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
空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
荀寅士吉射,普遍被认为是聪明的,但实际上却被蒙蔽了智慧。
为什么赵志的父亲,偏偏要推荐晋阳的士兵呢?
下令汉朝的七个国家,借此来给自己谋取名声。
我赞赏能改变木柴位置的智慧,这样的祸乱又怎么会产生呢?
想当年在溯梁的会盟,难道没有诸侯们吗?
群臣自愿结盟,君主的治理就像是多余的装饰。
有力量就尊崇楚国,谁还会尊重周朝呢?
空有文采却徒然贬低,看到这情形让我血流满面。
权德舆,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6年,卒于公元799年。他以诗歌见长,风格多样,尤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著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风格沉郁。
《读穀梁传二首》作于唐代,正处在王朝兴衰交替的时期,政治动荡、诸侯割据的现象严重。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借古喻今,表达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开头两句提到荀寅士吉,暗示聪明的人也可能迷失方向,反映了社会中的一些精英在权力游戏中的失误。接着提到赵志父推荐晋阳兵,显示了对权力斗争的讽刺。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这一句揭示了权臣的私心,强调了政治名声的虚假与短暂。随后,诗人回忆了“溯梁会”,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盛会,表明当时的诸侯有共识和团结,而如今却被分裂和权力斗争所取代。
诗中提到的“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进一步揭示了权力变迁的无奈与悲伤,表明了历史的循环与人心的变化,提醒后人珍惜理想与团结。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
荀寅士吉射,诚乃蔽聪明。
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下令汉七国,借此以为名。
吾嘉徙薪智,祸乱何由生。
忆昔溯梁会,岂伊无诸侯。
群臣自盟歃,君政如赘旒。
有力则宗楚,何人复尊周。
空文徒尔贬,见此眦血流。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斗争的批判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通过历史的反思,诗人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荀寅士吉射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溯梁会”反映了什么?
诗人对政治现状的态度是?
对比权德舆的《读穀梁传》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但权德舆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关注民生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