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0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03:39
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
作者: 权德舆 〔唐代〕
上人远自西天竺,
头陀行遍国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
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唯振锡,
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更寒,
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
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常传心不住,
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
应真莫便游天台。
这位上人远道而来,从西天竺而来,
他在各国的寺庙中行走,修行遍及。
他口中翻诵着古老的经文,
手中持着金色的法杖,声声悦耳。
护法和护身的法器只是那振动的锡杖,
石头的溪流和云雾中显得深邃宁静。
刚刚来到松树的小径上,风更加寒冷,
遥远的霜天映照下,月亮如同灵魂。
在后夜的空山中,禅诵的声音回荡,
稀疏的声音挂在枯树的枝头。
真正的法门常传,心灵却不固定,
东西南北随缘而行,都是修行的路。
佛川去后何时能归,
应当真实修行,不要轻易游玩天台。
作者介绍:权德舆,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佛教文化和道家哲学,风格清新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是为了送别明楚上人返回佛川,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其修行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佛教的重视与追求。
此诗以送别的形式,描绘了高僧明楚的修行之路与精神境界。开篇以“上人远自西天竺”引入,展示了高僧的来历与信仰背景,随即通过“头陀行遍国朝寺”表现其行遍寺庙的虔诚与执着。诗中运用“口翻贝叶古字经”,展现了高僧对经典的熟悉与尊重,进而“手持金策声泠泠”描绘出一幅清幽的修行生活画面。接下来的“护法护身唯振锡”,则强调了高僧的自我保护与修行的坚定。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尤其是“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通过对比手法,将高僧的修行状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展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修行之路的艰辛与孤独。最后,诗句“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则表达了对修行真理的追求与灵活应对人生的态度,强调了如实修行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唐代僧侣的修行哲学,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值得反复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高僧修行生活的赞美,探讨修行的艰辛与真理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灵活应对人生的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上人”指的是:
“口翻贝叶古字经”中的“贝叶”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佛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