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4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1:50
题沈氏天隐楼
作者: 苏轼 〔宋代〕
楼上新诗二百篇,
三吴处士最应贤。
非夷非惠真天隐,
忘世忘身恐地仙。
散尽黄金犹好客,
归来碧瓦自生烟。
灵犀美璞无人识,
蔚蔚空惊草木妍。
这座楼上新作的诗有二百篇,
三吴的隐士最应被称道。
不是夷族,也不是惠族,真正的隐士在这里,
忘却世俗,忘却身体,恐怕是地上的仙人。
即使散尽黄金,仍然乐于做客,
归来时,青瓦上自然升起炊烟。
灵犀与美璞无人识得,
空自惊叹草木的繁茂美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清新婉约,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逐渐向隐逸生活靠拢。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描绘沈氏天隐楼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开头两句提到楼上有二百篇新诗,展示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忱和对文人雅士的赞美。接下来,诗人通过“非夷非惠”的表述,强调隐士的真性情,与世俗保持距离,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散尽黄金犹好客,归来碧瓦自生烟”两句,表达了即使抛弃财富,仍然乐于交友的情感。诗人描绘了回归家园时的宁静与安逸,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
结尾“灵犀美璞无人识,蔚蔚空惊草木妍”,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感慨,灵犀虽美,却无人识得,暗示了隐士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整首诗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散尽黄金犹好客”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友谊的重视
C.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三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四川
B. 江苏、浙江
C. 山东
D. 河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信息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题沈氏天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