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5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5:57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在去年的九月二十七日,我在黄州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遁,小名干儿颀。
我已四十九岁,漂泊在外,失去了幼小的儿子。
幼子确实是我的儿子,眉眼间的神似已然可见。
没想到他如此爱好书籍,嬉戏间追逐书卷。
我摇头叹息,似乎他已经明白世事的羞耻。
我年老常感寂寞,唯有他的笑容让我欢喜。
如今忽然失去他,恶劣的因果让我承受。
即便是衣食也无法逃离世俗,变幻无常不过须臾。
回到家中怀抱空虚,老泪如决堤的水流。
我泪水尚可拭去,日子久了终会忘却。
而母亲的哭声无法听见,恨不得与他一起去世。
故衣依然悬挂,乳汁已流湿床单。
因这事想要忘却生死,整日卧床如僵尸。
中年时我听闻道理,梦中有讲解已然详尽。
药物如山丘般储备,临近病痛更求良方。
我仍用恩爱之刀,割断这衰老之肠。
知道迷失了自己,痛哭送走心中的伤痛。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幼子去世的深切哀痛。苏轼的诗风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而这首诗则展现了他在失去亲人后的孤独与无助。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政治、自然、友情等多个主题,风格豪放,直抒胸臆。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中年时期,正值他人生的低谷,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到黄州。在这个孤独的环境中,他失去了幼子,心灵深处的痛苦通过诗歌得到了倾诉。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展现了苏轼在失去幼子后的深切哀痛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开篇即道出作者的年纪和孤独的处境。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幼子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儿子生前的回忆与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的惋惜。“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则是对自己情感的深刻反思,既有对幼子的怀念,也有对自身衰老无奈的感慨。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的情感愈加浓烈,尤其是“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一句,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的绝望与悲痛,令人感同身受。最后,诗的尾声通过“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痛苦的反思,虽痛苦难忍,却也试图自我救赎。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失去、孤独及对生命的思考。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亲情的珍贵,通过对幼子的怀念,表达了深沉的悲痛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苏轼在何处生子?
诗中提到“吾年四十九”,他失去的是哪个亲人?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表示什么?
《离骚》与这首诗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人生苦痛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不同之处在于《离骚》更多地涉及个人理想与政治追求,而苏轼的这首诗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家庭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