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

时间: 2025-05-07 18:00:43

诗句

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

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夺官遣去不自沉,晓梳脱发谁能收。

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

君知远别怀抱恶,时遣墨君消我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0:43

原文展示: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
作者:苏轼 〔宋代〕
壁上墨君不解语,
见之尚可消百忧。
而况我友似君者,
素节凛凛欺霜秋。
清诗健笔何足数,
逍遥齐物追庄周。
夺官遣去不自沉,
晓梳脱发谁能收。
江边乱山赤如赭,
陵阳正在千山头。
君知远别怀抱恶,
时遣墨君消我愁。

白话文翻译:

在墙上的墨君(墨迹)不懂得语言,
但见到它仍能消解我心中的百般忧愁。
更何况我有这样的朋友,
他品格高洁如霜秋般清冷。
他那清新的诗篇和健朗的笔力,
何必去数他有多少?
他逍遥自在,追求庄周的境界。
被夺官职而离去,却不因此沮丧,
早晨梳理头发,谁能将我约束。
江边的乱山如同赤色的赭石,
陵阳就在千山的上方。
你知道远离时的怀抱是多么苦涩,
时常寄情于墨君来消解我的愁苦。

注释:

  • 墨君:指墨迹,象征着书法和文人情怀。
  • 素节:指高洁的品格。
  • 欺霜秋:形容品格清高,像霜一样冷清。
  • 逍遥齐物:指追求与万物齐同的闲适状态,源于《庄子》中的思想。
  • 夺官遣去:被罢官而离开,指作者的遭遇。
  • 江边乱山赤如赭:描绘了江边的山景,似乎带有红色,形象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词、散文。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清新,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岭南的时期,朋友文与可将要出任陵州刺史,苏轼在此送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作者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以“壁上墨君不解语”引入,墨迹象征着书法艺术与文人情怀,尽管它不懂得语言,但能让人释怀。接着,诗人赞美朋友的品格与才华,表现出对友情的珍惜与崇敬。特别是“逍遥齐物追庄周”,体现了苏轼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而后,诗人描绘了自己被贬的境遇,虽心怀不平却不自沉沦,表现了其豁达的胸襟。最后两句则通过描写江边的山景与远别的苦楚,传达出一种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壁上墨君不解语”:墨迹在墙上,虽不懂语言,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见之尚可消百忧”:面对墨迹,心中的忧愁可以得到释怀。
    • “而况我友似君者”:更何况我有这样一位朋友。
    • “素节凛凛欺霜秋”:他的品格高洁,像霜一样冷清,令人敬佩。
    • “清诗健笔何足数”:他的诗才出众,数不胜数。
    • “逍遥齐物追庄周”:他追求庄周那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 “夺官遣去不自沉”:即使被罢官,他也不沉沦于此。
    • “晓梳脱发谁能收”:早晨梳理头发,说明他不受拘束。
    • “江边乱山赤如赭”:描绘了江边的山景,生动而色彩鲜明。
    • “陵阳正在千山头”:陵阳在千山之巅,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君知远别怀抱恶”:你知道远离时的痛苦。
    • “时遣墨君消我愁”:常常寄情于墨君,消解我的忧愁。
  • 修辞手法

    • 比喻:“墨君”比喻书法与文人情怀。
    • 拟人:“墨君不解语”,赋予墨迹以人的特性。
    • 对仗:如“清诗健笔”与“逍遥齐物”,工整而有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墨君:象征文人情怀与艺术追求。
  • 霜秋:象征高洁与冷清。
  • 江边乱山:自然景色寄托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墨君”指代什么?

    • A. 墨迹
    • B. 朋友
    • C. 山水
  2. 诗人对朋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 A. 品格
    • B. 才华
    • C. 两者皆是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自由与理想
    • C. 以上皆是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送文与可出守陵州》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者皆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苏轼更关注于友谊与理想,而王勃则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豪情。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其十一 甘孜踢踏 菩萨蛮 题小景画 菩萨蛮 即事 菩萨蛮(澧阳庄) 菩萨蛮 其一 冬闺 菩萨蛮(拟古) 菩萨蛮 新加坡暑夜山园即事 菩萨蛮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秃宝盖的字 研赏 少有 金荷叶 示字旁的字 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规言矩步 女貌郎才 乛字旁的字 包含泥的成语 見字旁的字 不厌其繁 驰名中外 私字儿的字 少帅 包含糜的成语 志足意满 阴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